一、中国古代死刑制度与道德观念 “死刑,又称生命刑,乃刑之极也。中国古代又称极刑,英文中Capital punishment中Capital亦取最大﹑最重之意。死刑是国家刑罚权的产物,是经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人民法院判定﹑全面剥夺受刑人生命的刑罚。作为关系一个人生死的最重刑罚,死刑历来受重视。在当前世界人权运动方兴未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死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①。”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经过了4000多年的沉淀,中国已经形成了死刑的文化和关于它的一整套观念。古人的看法是“刑起于兵”,就是说在和平时期也要用战争时候的杀戮行为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中国的死刑历史一般认为是从夏朝开始。在先秦史籍中,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古书说“昏墨贼杀”,“昏”、“墨”都是指官员贪赃枉法,“贼”是指抢劫和杀害良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犯了这些罪的就应该被杀掉。这就是当时有死刑的证据。 http://www.paper51.com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道德判断,为了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即使故意杀人,也往往得到舆论和法律的宽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现代不过是对正义感的形象的称赞,但在古代却是鼓励人们只要是维护正义就可以动刀动枪,杀人不偿命。一般而言,杀人偿命是在没有重要的道德区别情况下的惩罚。现代的“共诛之共讨之 ”一类的愤慨,就是这种传统道德判断的现代遗存。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中国古代各朝死刑制度衍变中的道德观念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1、西周的“明德慎刑”思想 早在西周就出现了“明德慎刑”的思想,这种思想指出了统治者要提倡道德,重视道德,适用刑罚要宽严适中,不要滥罚无辜,这一思想表明统治者已经认识到神权思想的局限性,认识到道德教化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内容更加丰富更为系统的刑法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继承并丰富了西周的“明德慎刑”的刑法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首先依靠德礼,其次才是政刑。德礼的作用胜过政刑的作用。他还主张以德礼来指导刑罚的适用,以便使刑罚在适用中做到宽严适当。孟子也继承了孔子重德轻刑的刑法思想,主张治国必须先德后刑,少用刑罚,不得已而使用刑罚,一定要格外慎重,特别是死刑的适用,一定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才能决定是否执行。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