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相对而言的法的形式,亦即国家法和民间法,他们虽在形式上不同,但都在一定领域内共同维系着整个中华大地的稳定和秩序。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似乎忽视和放松了对民间法的研究和足够重视,但是其在中国大地上,特别是在中国最广大的乡土农村社会中却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直在为国家法的顺利实施和向村民内心深处的内化、渗透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地方的乡土社会中,村规民约还发挥着比国家法还重要的作用,还存在着一些“村规民约比法大”的不正常现实,只是我们审视的角度不同罢了,或是没有把这种隐性的“法”的这种形式发现罢了,笔者今天就是将要对这种从属于民间法范畴,对农村有着重要影响的村规民约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paper51.com 一、村规民约的历史发展及其作用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村规民约由来已久,王铭铭先生在《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一书中认为,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大概是由范仲淹制定的,笔者认为王铭铭先生的看法是有据可寻的,因为在《宋史·范仲淹传》有这样的记载,北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为当地羌人立条约:“若仇己和断,辄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马二,已杀者斩。负债争讼,听告官为理,辄质缚平人者,罚羊五十、马一。贼马入界,追集不赴随本族,每户罚羊二,质其首领。贼大入,老幼入保本砦,官为给食;即不入砦,本家罚羊二;全族不至,质其首领。”①张广修先生也同样认为,该条约确实起到了“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的效果。而安广禄先生则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当属于北宋时期吕大均于公元11世纪中叶在其家乡蓝田制定的《乡约》、《乡仪》,史称《吕氏乡约》。鉴于古时“乡”、“村”概念混同使用,所谓“乡约”与本文所谓的“村规民约”当同属于乡村社区的行为规范,都应当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范畴。在《乡约》中建立的乡约组织和一些执行程序在山西一带持续到了抗战前夕,后来阎锡山进行声势较大的“村政建设”,其间就又出现了大量的名为“村范”、“村禁约”之类的村规民约。由上述简要的历史发展概貌可见,历史上的村规民约,发轫于宋,推行于明,清朝中期渐趋成熟,清末民初在一些地区胜极一时。当然,在新中国成立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从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村委会的合法地位,在村委会的主持下,通过村民会议也制定了不少新时期的村规民约。然而关于村规民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有不少学者也在研究,张广修先生在其《村规民约的历史演变》一文中也有其在各时期的情况的详尽论述,对此本文不作赘述。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村规民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时期,但对其定义,官方和学界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村规民约是一种民主契约性规范;有的学者却认为它是一种基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制度。对此,笔者比较赞同一位学者的观点,即对于当前社会之村规民约,是依照法律法规,适应村民自治要求,由同一村的村民在生产、生活中,根据习俗和共同约定的自我约束的一种规范。对此笔者不做争论,因为笔者认为,无论学者们对其定义如何不同,但他们对村规民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维护一方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一定区域的稳定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大都是持肯定态度的,特别是对其在维护乡土秩序和民间社会稳定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诸多功能和发挥的作用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笔者认为,村规民约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和当前社会应当具有和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作用: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1、村规民约有助于村民改变传统陋习。我国文化历史悠久,但一些具备宗教和迷信色彩的遗留陋习也不少,比如较突出的古老丧葬、祭祀习俗。2006年9月25日《浙江日报》有一篇题为《突出文明节俭办婚丧事玉环引导乡村重修〈村规民约〉》的报道,此文就是浙江省玉环县清港镇徐都村通过村规民约把以前办婚丧事的铺张浪费陋习改变为现在的文明节俭,其村规民约中有这样的规定:“本村村民文明节俭办婚丧事,……坚决杜绝大摆宴席,车队迎亲,在送葬中取缔用纸人、纸扎别墅楼、轿车等冥品,不架设高音喇叭,乐队不在大街上活动……”此外,我市某县某乡的坝木村委会在2006年底新农村建设高潮过程中,也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把长期以来耗时半月之久的哈尼族古老丧葬习俗改变成了三天整个丧葬礼仪过程结束。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徐都村和坝木村就将以往国家法难以进行规制和调整的传统习俗给很平和的转变了。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