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门县概况 易门县地处滇中高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01°54'-102°18',北纬24°27'-24°57',南北长53 km,东西宽41 km,全县总面积为1530.8 km2,共辖四乡三镇55个村。全县人口17.2万人[1]。易门属南温带、北温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四个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5.9摄氏度,最低气温-2.5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810.8毫米,年蒸发量1900.5毫米,平均相对温度75.7%,年均日照2238.3小时。县内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垂直分布明显。土壤共分五个土类,分别为:赤经壤土、水稻土、紫色土、黄标壤土和红壤紫色土。县内有林地面积85.81万公顷,其中用材林53.64万亩,防护林28.11万亩,经济林2.38万亩,薪炭林0.08万亩,竹林0.01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03.93万立方米。森林总覆盖率为68.5%,其中森林覆盖率37.3%,灌木林覆盖率为31.2%。境内主要分布树种如下:1500米以下主要由木棉、虾子花等耐旱类组成。1500-2300米为半湿润林带,由云南松、华山松、清滇冈、黄毛青、高山栲等组成。2300米以上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2 易门水土流失概况和主要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paper51.com 2.1 易门水土流失概况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2]。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地区泥石流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的一种指标。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易门县境内水土流失共86处,水土流失面积321.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其中中度和中度以下流失的51处,流失面积为189.80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59.1%,重度和重度以上流失的35处,流失面积131.5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40.9%[1]。由于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破坏和损失。其主要危害为: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2]。从以上可以看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很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会导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易门水土流失分区情况为: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