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AVA离散数学题库管理系统设计
关键词离散数学题库生成试卷
题库、试卷建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编制的试卷经常出现内容雷同、知识点不合理以及笔误、印刷错误等情况。为了实现离散数学题库管理的信息化而开发了离散数学题库管理系统。
该系统采用C/S模式,前台采用JAVA(JBuilder2006),后台采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本文详细论述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数据库设计以及功能模块设计等。应用软件工程中的瀑布开发模型,开发实现了以下功能:题库的管理与维护、自动生成试卷、手工改动生成试卷、生成WORD试卷和答案。
离散数学题库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离散数学题库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试卷生成的自动化,并且在操作上实现简单、方便、快捷。
第1章概述
1.1题目的来源及背景
随着生产社会化趋势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被列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环境下,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扎实的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工作,建设开发较为先进的应用系统,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社会的到来已预示着电脑网络会在教育技术现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实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教学及考试的过程中应用网络化的手段解决传统的教师出题已经迫在眉睫,系统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仍采用任课教师人工出题的方式,教务管理部门通常要求教师同时出多套试卷,其题量与难度要求相同,且要求近几年试题重复率不超过30,并且要同时给出答案和评分标准,这样做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负担,并且若上下届学生的同一门课程由同一教师承担,则难免几届学生用相同几套试卷,很难保证试题的保密性。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建立合理出题、公正阅卷和科学评价为一体的试题库管理系统,每次考试前由题库中题目随机生成试卷,则可较好地解决教考分离的问题,体现考试的公正性,也可将广大教师从繁重的命题工作中解放出来。
1.2研究意义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由海量数据处理转向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这就产生了以台式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在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设计效果,修订和完善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因素。教学评价通过单元测验和最终考试环节来完成。题库、试卷是教育部本科评估的指标和观测点,随着5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活动的开展,对高等院校试卷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传统的手工编制试卷方式,容易出现试卷题目与往年雷同、考核的知识点不合理或笔误、印刷错误等现象,也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设计完成的题库管理与试卷自动生成系统的使用对象为教师。教师可以利用系统对不同课程建立题库并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要求自动生成试卷和参考答案,使用系统提供的试卷自动生成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试卷的质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第2章需求分析
开发软件首先做的是开发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系统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同时也是软件生存周期中关键的一步。根据软件工程学中开发软件的要求,对离散数学题库管理系统全部功能和相关的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时采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问题。
2.1项目内容及要求
根据此次项目的要求,主要完成对离散数学题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2.1.1具体完成功能
本系统具体完成的功能如下:
1)题库的管理与维护:新题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2)生成试卷:包括自动生成与手工改动,要求可以对生成的试卷进行打印和WORD排版,并且对生成的试卷能自动生成其参考答案。
其次还应考虑到试题的实际应用性,如:题目的覆盖率,雷同度,难度系数及近三年内不能重题等问题
第4章系统行为特性设计
4.1软件结构设计
本系统共分3个大功能模块。如图
上图即为总体的功能模块图,它清晰的显示了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分布。教师登陆模块是用来验证用户是否为系统的合法用户,题库的管理与维护模块完成对题目的录入、删除、修改和查询。生成试卷模块完成根据用户输入的生成试卷要求,自动生成试卷,维护已经生成的试卷和生成WORD试卷和参考答案。
4.2功能子模块设计
下面将详细描述每个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4.2.1教师登录模块
(1)界面设计
此界面为教师登录界面,在用户登录时检查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有填写,如果未填写则提示并返回,检查通过之后把数据提交给服务器,打开数据库检查用户填写的信息是否正确,登录名称、密码是否相符合,若符合管理员登录信息则登录成功,进入主界面。此模块用于验证用户的信息,保证了系统内部资料的安全性
4.2.2题库的管理与维护模块
(1)界面设计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题目的来源及背景.........................................................1
1.2研究意义.................................................................1
1.3软件工程瀑布模型介绍.....................................................2
第2章需求分析......................................................4
2.1项目内容及要求..........................................................4
2.1.1具体完成功能.........................................................4
2.1.2实现目标.............................................................4
2.2可行性分析...............................................................4
2.2.1经济可行性...........................................................5
2.2.2技术可行性...........................................................5
2.3开发工具的论述...........................................................6
2.3.1前台开发工具.........................................................7
2.3.2后台数据库...........................................................7
第3章系统结构特性设计...............................................8
3.1系统分析模型............................................................8
3.2数据库设计.............................................................10
第4章系统行为特性设计..............................................14
4.1软件结构设计............................................................14
4.2功能子模块设计..........................................................14
4.2.1教师登录模块........................................................15
4.2.2题库的管理与维护模块................................................16
4.2.3试题查询模块........................................................19
4.2.4自动生成试卷模块....................................................20
4.2.5手工改动现有试卷模块................................................24
第5章系统测试......................................................26
5.1系统测试方案............................................................26
5.2测试结果分析与调试......................................................26
结论..............................................................29
参考文献............................................................30
致谢...............................................................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