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用户需求分析
3.4.1 系统功能要求
本系统应该具有资料检索功能,包括数据录入、增加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数据输出以及统计计算等功能。系统的每一个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输入:必须确定与功能有关的所有输入信息,包括其来源、意义、格式、接收方式、数量、输入范围及换算方法,必须说明时间要求、优先级和优先顺序。
处理:必须确定与输入数据、中间结果、直到获得预期输出结果的全部过程,操作的正确定顺序,非正常情况的反应。对每种功能的算法及其实现作文字描述,必要时给出图形、逻辑描述或相应的数学描述。
输出:必须确定与功能有关的所有输出信息,包括信息的传送方式、意义、格式、数量、输出范围及换算方法。必须说明时间要求、优先顺序和输出形式。
因此,根据用户和实际需要,本系统具有如下的功能:
1. 网络管理功能。
2. 系统恢复功能。
3. 数据录入与维护功能。
4. 数据查询功能。
5. 统计和计算功能。
6. 报表打印功能。
3.4.2系统性能要求
除了满足用户要求外,系统的性能也很重要。如果新系统不能为用户提高工作效率和使用方便,那么,用户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系统的性能要求一般包括:计算或查询响应时间、处理容量、存储容量、人机交互的友好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容错能力等,如果是网络系统,还应包括系统传输(交换)能力。例如:对资料查询的性能要求是:常用资料检索响应时间,非常用资料检索响应时间,资料信息存储容量,后备存储容量,可以打印报表的类型、数量。
系统性能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1. 容量要求:确定系统的容量要求,如处理的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最大容量等。
2. 精度要求:确定系统的精度要求。如数据或数值计算的精度要求、数据传输的精度要求等。
3. 时间特性要求:确定系统的时间特性要求。如处量时间、响应时间及其峰值负载期间允许偏离范围,系统各项功能的顺序关系,由于输入类型的不同和操作方式的变化而引起的优先顺序的变化等。
4. 适应性要求:必须指明反映系统环境变化和系统适应能力的各种参数。说明当需求发生某些变化时系统的适应能力,指出为适应这些变化而需要设计的软件和过程。
5. 人机交互友好性:要有适用于用户特点和智能化人机交互界面,便于用户操作使用。
6. 系统的可靠性: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化设计,对于需要容错处理的模块提供备份,以减少系统故障。
根据用户的需求,应具有如下性能:
1. 数据库和网络扩充的能力。
2. 快速的信息交换能力及响应能力。
3. 具有较大的数据存储能力。
4. 系统快速恢复能力。
5. 保障数据库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
4.3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的概念
1.使用Access2000 实现关系型数据库
数据库是一种存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操作的工具。数据库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表达信息,简而言之,数据库就是信息的集合。计算机的数据库可以分为两类:非关系数据库(flat-file)和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关系数据库中包含了多个数据表的信息,数据库含有各个不同部分的术语,象记录、域等。
2.新建一个数据库
创建任何一个数据库的第一步是仔细的规划数据库,设计必须是灵活的、有逻辑的。创建一个数据库结构的过程被认为是数据模型设计。
1) 标识需要的数据;
2) 收集被标识的字段到表中;
3) 标识主关键字字段;
4) 绘制一个简单的数据图表;
5) 规范数据;
6) 标识指定字段的信息;
7) 创建物理表。
3. 修改已建的数据库
数据库的修改分为:添加、编辑和删除记录。这三种操作均可由Visual Basic 创建的程序来完成。
4. 实现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之间的关系指明两个库之间共享一个共同的关键字值。一个连接是指一种虚拟的表,这种表是在当用户要求从相互关联的各个不同的表中获取信息时建立的,关键字段用于在相互连接的不同表中查找匹配的记录。一个更高级的连接形式称为自连接。这种连接是指一个表被连接到它自己的一个字段,或在不同的纪录中由重复数据的组合字段。数据库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关键字:主关键字、组合关键字和外关键字。在表中使用的关键字类型用于描述库表示什么以及在数据库中如何与其它的库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