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C导游管理系统设计
[关键词]:系统分析,路径查询,导游系统
摘要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投入到了旅游大军中,国内外旅游业取得了蓬勃发展。为了提高竞争力,在旅游市场夺得更大份额,各旅游点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加强管理的同时,都在考虑如何用现代的技术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各种导游系统也应运而生。
经过对旅游业形势和庐山现状的分析,导游系统对庐山的地图进行抽象分析,将景点分布情况以邻接矩阵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系统主要由系统登录,景点查询,路径查询三个模块组成。景点查询可为游客提供景点信息查询服务;路径查询是电子向导,可为游客提供如何从甲地到乙地的路径查询服务。根据用户的特殊性,设计了简洁友好的使用界面,设计并实现了关键算法:最短路径查询。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这个世界正处于这样的时代--遍及全球的平民百姓的大众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各国为了发展旅游业,对改善和优化各自的旅游环境,都在作出很大的努力。凡是能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憩、游玩的地方,大多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所以要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完善与旅游相关联的各项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1.1背景分析
美丽的庐山[1],是世界级名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庐山的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幢房,如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庐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任务提出
开发者:九江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用户类型:游客、系统管理员
用户特点:客户端操作人员只具备基本软件操作能力,要求软件简单、易操作、具有极强的异常处理能力;系统管理员要求具备数据库操作维护能力及熟悉对景区各景点的分布情况。
2.系统目标
系统目标是总体设计的根据,是系统具体实现的前提,本系统将达到以下目标:
(1)便于景区管理,节省资源。
(2)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游客可通过本系统查看各个景点介绍等信息。
(3)可为游客提供查询服务,可查询景点之间的路线。
1.2国内外现状
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来临、世界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业[2-3]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旅游业为国家财政积累和创外汇均起了重要作用。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国家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以致我国旅游业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行列中的排位,按旅游收入计,1978年居世界第41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80年代后期,跃升至第25位左右。但在同一时期内,与部分亚洲国家(地区)相比,韩国排位由第38位上升至第13位,泰国由第24位上升至第14位。上述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旅游业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速度不快,地位仍较滞后。与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
国际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即是作为国家内外两种经济体系的重要交接口。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国为了发展旅游业,对改善和优化各自的旅游环境,都在作出很大的努力。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以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导游系统在国外的多数景区都已经配备,而在国内还没有几个。导游系统无论是对游客还是景区,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旅游及相关服务设施和完善的软、硬环境,是难以大量吸引客源的。
1.3论文组织
本论文重点介绍了庐山导游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系统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功能设计、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和调试。也给出了重要功能的代码实现。全文共分六章。
1.第一章概述,介绍了背景分析和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国内外形势。提出开发导游系统的必要性。
2.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从业务需求、系统功能、平台、数据4部分对系统进行了分析。
3.第三章是系统设计,软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景点查询和最短路径查询。得出了系统流程图、设计了图的存储,设计了主要算法。
4.第四章介绍了导游系统的实现过程和部分主要功能代码。
5.第五章为系统的测试及维护,介绍了一些系统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以及软件的维护。
6.最后一章是总结,对本论文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系统需求
2.1业务需求
1.使用范围要求
该系统是根据庐山景区的特点制作的导游系统,在各景点或公共场所设置。可为游客提供方便。不过该系统可以很容易改造为其他景区、学校、一些大公司的导游系统,为参观提供方便。
2.功能要求
该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
(1)建立庐山景区的平面图。
(2)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相关信息的查询。
(3)为来访客人提供图中任意景点的问路查询,即查询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一条最短的简单路径。
2.2性能需求
虽然系统的数据量不是很大,但是也要保证数据的长期完整性和安全性。系统操作简单易行,查询灵活方便。通过系统的实施,可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起到宣传效果。
2.3系统平台需求
1.系统开发平台
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
开发工具:VisualC 6.0
2.开发环境介绍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1.1背景分析...........................................................................................................................1
1.2国内外现状.................................................................................................................2
1.3论文组织......................................................................................................................2
第二章系统需求...............................................................................................................4
2.1业务需求..................................................................................................................4
2.2性能需求................................................................................................................4
2.3系统平台需求............................................................................................................4
2.4数据流图........................................................................................................................5
2.5数据分析.....................................................................................................................6
2.6数据字典.....................................................................................................................7
第三章系统设计...............................................................................................................9
3.1程序流程图...............................................................................................................9
3.2系统流程图..................................................................................................................9
3.3系统结构图...............................................................................................................11
3.4景点分布图..................................................................................................................12
3.5景点结构关系图的存储..........................................................................................12
3.6重要算法描述...........................................................................................................13
第四章系统实现...................................................................................................................16
4.1启动界面的实现.......................................................................................................16
4.2主界面窗体实现.......................................................................................................16
4.3系统程序编码...........................................................................................................18
第五章系统测试及维护.....................................................................................................27
5.1系统测试.....................................................................................................................27
5.2系统维护.....................................................................................................................30
第六章总结........................................................................................................................31
参考文献...................................................................................................................................33
致谢.........................................................................................................................................34
第一章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