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1)
第1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 ……………………(2)
第1.1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2)
第1.2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6)
第1.3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8)
第2章 员工薪酬管理 ………………………………(12)
第2.1节 员工薪酬体系 ………………………………(12)
第2.2节 员工激励政策 ………………………………(14)
第3章 企业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16)
第3.1节 可行性分析阶段 ……………………………(16)
第3.2节 需求分析阶段 ………………………………(18)
第3.3节 系统设计阶段 ………………………………(23)
第3.4节 实现阶段 ……………………………………(33)
第3.5节 测试运行阶段 ………………………………(37)
结论………………………………………………………(39)
参考文献…………………………………………………(40)
致谢………………………………………………………(41)
1.3.2 原型法
原型法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长物。与生命周期法不同,原型法不注重对管理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详细调查与分析,而是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1.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对需求简单快速分析后,利用先进的开发工具,尽快构造出一个原型系统提供给用户评价、试用,在试用中不断修改完善原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如果原型太离谱,只好重新构造一个原型。
2. 原型法的优缺点:
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但是,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该方法的另一个不足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1.3.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OOP方法)
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热潮,被誉为软件开发方法的革命。在OOP之前的程序设计是面向过程的,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的。面向对象方法以类、类的继承、聚集等概念描述客观事物及其联系,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面向对象方法以对象为中心,具有以下特点:
(1) 封装性。面向对象方法中,程序和数据是封装在一起的,对象作为一个实体,其操作隐蔽在方法中,其状态由对象的“属性”来描述,并且只能通过对象中的“方法”来改变,从外界无从得知。
(2) 抽象性。面向对象方法中,把从具有共同性质的实体中抽象出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称为“类”(Class),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类中封装了对象共有的属性和方法,通过实例化一个类创建的对象,自动具有类中规定的属性和方法。
(3) 继承性。继承性是类特有的性质,类可以派生出子类,子类自动继承父类的属性与方法。这样,在定义子类时,只需要说明它不同于父类的特征,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
(4) 动态链接性。对象间的联系是通过对象间的消息传递动态建立的。
1.3.4 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
自计算机在工商管理领域应用以来,系统开发过程,特别是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过程,就一直是制约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和生成技术的出现才得以缓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工具就是集图形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于一身的CASE。
CASE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能够全面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严格地讲,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现在,CASE中集成了多种工具,这些工具既可以单独地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开发新系统的要求往往来自对原系统的不满。原系统可能是手工系统也可能是正在运行的信息系统。由于存在的问题可能充斥各个方面,内容分散,甚至含糊不清,这就要求系统分析人员针对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初始要求,对问题进行识别,通过可行性分析确定开发系统的必要性。
当系统开发人员接受开发任务后,首先要研究开发任务,判断是否有简单明确的解决办法。事实上,许多问题不可能在一定的系统规模之内解决,如果问题没有可行的解决办法,那么花费在这项开发工程上的任何时间、资源、经费都是无谓的浪费。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必须记住,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当然不能靠主观猜想,只能靠客观分析,需求分析几种主要的可能解法的利弊。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如果领导或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很不迫切,或者条件尚不具备,就是不可行。
一般来说,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研究每种解法的可行性:
1. 管理上的可行性(系统的操作方式在这个用户组织内行得通吗?):指管理人员对开发应用项目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主管领导不支持的项目肯定不行。如果高层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很大,就有必要等一等,积极做工作,创造条件。管理方面的条件主要指管理方法是否科学,相应管理制度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规章制度是否齐全以及原始数据是否正确等。
2. 技术上的可行性(利用现有的技术能实现这个系统吗?):这方面应分析当前的软、硬件技术能否满足对系统提出的要求。此外,还要考虑开发人员的水平。信息系统属于知识密集型,对技术要求较高,如果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或者单纯依靠外部力量进行开发,是很难成功的。
3. 经济上的可行性(这个系统的经济效益能超过它的开发成本吗?):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在费用支出方面,不仅要考虑主机费用,而且要计算外围设备、软件开发费用、人员培训和将来系统投入运行后的经常费用(如管理、维护费用)和备件费用。经济效益应该从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一部分是可以用钱衡量的效益;另一部分是难以用钱表示的,例如提供更多的更高质量的信息,提高取得信息的速度等。
当然,可行性研究最根本的任务是对以后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如果问题没有可行解,分析员应该建议停止这项开发工程,以避免时间、资源、人力和金钱的浪费;如果问题可行,分析员应该推荐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且为工程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