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绪论----------------------------------------------------------------------------------2
第二章 系统分析----------------------------------------------------------------------------3
2.1系统的初步调查-------------------------------------------------------------------3
2.2系统的可行性分析----------------------------------------------------------------5
2.3系统开发步骤----------------------------------------------------------------------5
2.4对本系统的分析------------------------------------------------------------------6
第三章 系统设计----------------------------------------------------------------------------8
3.1系统功能模块---------------------------------------------------------------------8
3.2 数据库设计------------------------------------------------------------------------9
3.3 用户界面设计---------------------------------------------------------------------14
第四章系统编码与实现---------------------------------------------------------------------16
4.1 开发平台的选择-------------------------------------------------------------------16
4.2 开发工具的选择-------------------------------------------------------------------16
4.3 程序设计(部分逻辑及代码)-------------------------------------------------17
第五章 系统运行与维护-------------------------------------------------------------------25
5.1系统的配置-------------------------------------------------------------------------25
5.2系统的运行-------------------------------------------------------------------------25
5.3系统的维护-------------------------------------------------------------------------26
第六章 开发总结---------------------------------------------------------------------------29
附录:参考文献------------------------------------------------------------------------------31
附录:系统部分运行界面-----------------------------------------------------------------32
上述开发方式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开发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并且可大大降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复杂性。国内外许多系统开发的实例都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方式。
国外曾有人对一些软件项目开发各阶段的工作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在开发过程中各工作阶段所占全部工作量的比重分别达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模块调试:系统调试=20%:15%:20%:25%:20%。由此可见,程序编写在开发工作中只占很小比例,而调试工作却占整个开发工作量的一半左右,因此“系统开发就是编程”的习惯说法显然是片面的。另据统计,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三个阶段中,总体规划和系统开发阶段的工作量约占整个工作量的2/3,而运行、维护阶段要占1/3,这说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后,仍应十分重视它的维护工作,以便使系统不断完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4对本系统的分析
通过,对需求客户要求的分析,学校单位对本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对大量学籍信息的管理,一方面提高学籍信息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共享,为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一、通过对系统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画出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班级表(班级编号,班级名称,学制,专业代码,收费金额,班主任名,入学时间)
其中班级编号是此关系的主关键码。
专业库表(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其中专业代码为此关系的主键码。
课程库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其中课程编号为此关系的主键码。
学生注册表(学号,学年,注册)
其中(学号,学年)为此关系的主关键码
教学计划表(专业代码,学期,课程编号)
其中(专业代码,学期)为此关系的主关键码。
学生表(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身份证号,班级编号,入学时间,联系电话,Email,英语等级)
其中学号为此关系的主关键码。
成绩表(学号,学期,课程名称,成绩)
其中(学号,学期,课程名称)是此关系的主码。
补考成绩表(学号,学期,课程名称,补考1,补考2,原因,未到原因,班级编号)
其中(学号,学期,课程名称)是此关系的主码。
物理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的原则如下:
(1)尽可能的减少数据冗余和重复。
(2)结构设计与操作设计相结合。
(3)数据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基于以上设计原则,本系统中相关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举例如下:
班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