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和发展,讨论了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原理和攻击方式。以及病毒检测方式和病毒实例,对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防范对策和方法。并详细地以CIH病毒为例进行讲解!
关键字:计算机病毒、CIH、蠕虫、传染
论文目录
第一章计算机病毒历史
1.1电脑病毒的出现
1.2[病毒]一词的正式出现
第二章计算机病毒原理
第三章 对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防范的对策和方法
第二章 计算机病毒原理
病毒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它通过想办法在正常程序运行之前运行,并处于特权级状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对计算机的某些资源进行监视。它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计算机染毒,如不及时处理,那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执行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再与其他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或通过网络接触,病毒会继续进行传染。
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户调用,再由系统分配资源,完成用户交给的任务。其目的对用户是可见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当用户调用正常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先于正常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时未知的,是未经用户允许的。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较隐蔽的地方,也有个别的以隐含文件形式出现。目的是不让用户发现它的存在。如果不经过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一般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程序取得系统控制权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传染大量程序。而且受到传染后,计算机系统通常仍能正常运行,使用户不会感到任何异常。试想,如果病毒在传染到计算机上之后,机器马上无法正常运行,那么它本身便无法继续进行传染了。正是由于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得以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扩散到上百万台计算机中。
大部分的病毒的代码之所以设计得非常短小,也是为了隐藏。病毒一般只有几百或1k字节,而PC机对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达每秒几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转瞬之间便可将这短短的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觉。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破坏)模块。只有这样它才可进行广泛地传播。如“PETER-2"在每年2月27日会提三个问题,答错后会将硬盘加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逢13号的星期五发作。国内的“上海一号”会在每年三、六、九月的13日发作。当然,最令人难忘的便是26日发作的CIH。这些病毒在平时会隐藏得很好,只有在发作日才会露出本来面目。
任何病毒只要侵入系统,都会对系统及应用程序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轻者会降低计算机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源,重者可导致系统崩溃。由此特性可将病毒分为良性病毒与恶性病毒。良性病度可能只显示些画面或出点音乐、无聊的语句,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破坏动作,但会占用系统资源。这类病毒较多,如:GENP、小球、W-BOOT等。恶性病毒则有明确得目的,或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或加密磁盘、格式化磁盘,有的对数据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这也反映出病毒编制者的险恶用心。
按传染方式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一般只传染磁盘上的可执行文件(COM,EXE)。在用户调用染毒的可执行文件时,病毒首先被运行,然后病毒驻留内存伺机传染其他文件或直接传染其他文件。其特点是附着于正常程序文件,成为程序文件的一个外壳或部件。这是较为常见的传染方式。
混合型病毒兼有以上两种病毒的特点,既染引导区又染文件,因此扩大了这种病毒的传染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病毒也不断出现。
实施计算机病毒入侵的核心技术是解决病毒的有效注入。其攻击目标是对方的各种系统,以及从计算机主机到各式各样的传感器、网桥等,以使他们的计算机在关键时刻受到诱骗或崩溃,无法发挥作用。
一台计算机染上病毒之后,会有许多明显或不明显的特征。例如是文件的长度和日期忽然改变,系统执行速度下降或出现一些奇怪的信息或无故死机,或更为严重的硬盘已经被格式化。我们常用的防毒软件是如何去发现它们的呢?他们就是利用所谓的病毒码(Virus Pattern)。病毒码其实可以想像成是犯人的指纹,当防毒软件公司收集到一只新的病毒时, 他们就会从这个病毒程式中截取一小段独一无二而且足以表示这只病毒的二进制程序码(Binary Code) ,来当做扫毒程序辨认此病毒的依据, 而这段独一无二的二进制程序码就是所谓的病毒码。在电脑中所有可以执行的程序(如*.EXE,*.COM)几乎都是由二进制程序码所组成, 也就是电脑的最基本语言-- 机器码。就连宏病毒在内, 虽然它只是包含在Word文件中的宏命令集,可是它也是以二进制代码的方式存在於Word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