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重视“蒙养之学”的传统。“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教育养成的统称,不仅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非制度化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简称“蒙学”或“蒙养教育”。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古代蒙学 paper51.com (一) 蒙学的涵义 http://www.paper51.com 对蒙学的理解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徐梓先生认为“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陈汉才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将幼儿从识字开始到15 岁入大学之前这一阶段称为蒙学阶段,所谓蒙学教育即指这一阶段幼童和少年的教育,包括了幼儿学前教育和部分小学教育。它是连接小学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启蒙教育。” http://www.paper51.com 我国古代把教育分成“大学”和“小学”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即幼儿从识字开始到十五岁入大学之前这一阶段,也称为蒙学阶段。识字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的重点和起步,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幼儿的识字教育一般在3-4岁便已开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蒙养教育包括了幼儿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少部分中学教育。除此之外,蒙学教育还包括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二)蒙养教材的种类 http://www.paper51.com
1、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字书。其中,当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典型代表。人们通常将它们合称“三、百、千”。《幼学琼林》是清代流传最广的综合性字书。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2、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养教材。以《弟子规》、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二人的《小儿语》和《续小儿语》最为典型。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3、以进行历史知识教育为主的蒙养教材。宋代历史类蒙学读本有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古千字文》、朱熹的《小学》、 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在元代众多的历史蒙学读本中,陈栎的《历代蒙求》被认为是最好、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明代最优秀的历史类蒙养教材当属《五言鉴》。 paper51.com 4、诗歌类蒙学读本。宋元明清之际,最流行的诗歌类蒙学读本是《神童诗》、《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这类蒙学读本的最大特点是既能培养儿童的文学才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节,尤其有利于儿童感受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因而,可以说 诗歌类蒙学读本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一举而数得的利器。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5、名物类蒙学读本。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最为流行。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三)蒙学读物对现代儿童读物的借鉴价值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1、知识教学和品德培养紧密结合。有些蒙学读物侧重知识教学,甚至重点在教识字,但也设法灌输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品德要求,如《千字文》,全书千字,无一重字,以识字为主,又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名称和农业知识等,也涉及道德品质的修养。有些蒙学读物侧重品德修养,又尽量充实知识的含量。如《三字经》,三字成句,文字简练,概括极强,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先讲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接着讲伦理道德规范,又囊括了多方面的知识,诸如名物常识、历史变迁、朝代更替、帝王兴废、经史子集、日用知识,一应俱全,被誉为“千古一奇书”,成为一部集萃古代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 http://www.paper51.com
2、巧妙精准地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提高蒙学读物的易读易记性。中国语言文字的突出特点是音、形、义结合,蒙学读物多用韵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许多蒙学读物几近白话,吸收许多民间流行的成语、谚语、俗语,通俗易懂,切于实用。如《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都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口头禅。 http://www.paper51.com
3、力求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高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蒙学读物的选材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如《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又如《弟子规》:“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这是蒙学读物编写者为后人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经验。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4、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蒙学读本的内容是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是其成败的关键。《急就篇》之所以流传汉唐之际数百年,就在于其内容“泛施日用”。《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蒙学的“恒用之书”,也在于“方便日用”。作为反证,宋代的朱熹曾编写过《小学》以“授之童蒙”,书中采撷“古圣先贤”的“嘉言善行”。但在蒙学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却未能广泛流传,究其原因,是它说理玄奥,内容陈旧,文字艰难,不合日用。 copyright paper51.com 5、社会名流和著名教育家、学问家亲自动手编写蒙学读物,有利于保证蒙学读物的高质量高水平,有助于提高蒙学读物的声誉和权威性,扩大其社会影响。比如,周兴嗣、王应麟、朱熹、程端礼、程端蒙、吕得胜、吕坤、方逢辰等大学者都亲自编订和修改教材,并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保证初等教育的高质量。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6、蒙学读物要相对稳定,内容又要随时修订、增补和更新。在教育实践中效果明显的读物要力求稳定,使社会和家长、子女建立起对读物的信任感。如《千字文》、《三字经》等,连续使用数朝数代,沿用数百年至千余年,但内容又不断修订、增补和更新。正是由于不断修订、增补和更新,才保持了传统蒙学读物的稳定地位;也正因为保持传统蒙学读物的稳定地位,才提高了更新后的蒙学读物的权威性和信任感。蒙学读物编写和使用方面的这些经验,十分值得人们重视。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毋庸讳言,传统蒙学读物,特别是宋代以后广为流传的偏重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读物,充满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说教。我们必须细心辨识,清除其封建糟粕,避免消极影响。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