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关心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于某种活动倾向的心理倾向[①]。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②]。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是在有趣的基础上定向形成的,即对某一学科的爱好。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兴趣在认知过程中有始动、选择、调节和控制的动力功能;兴趣作为一种基本积极的情绪,它在心理活动中具有组织功能。兴趣对孩子的创造力具有促进功能。许多教育家都对此有过论述,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他们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促进作用,只有孩子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时,他们才能把所有的心理活动指向于学习使人的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才能使学习兴趣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孩子的一种优良手段和有效工具。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婴幼儿时期,在孩子个性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就接受着最早期的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就更应该注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家长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中存在的问题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对早期教育的错误理解。早期教育是指服务于0—8岁儿童的环境和活动项目。这一阶段,是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最快的时期。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些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然而,家长则错误的理解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现象”,即把婴儿幼儿教育性质与小学教育性质等同、混淆。 paper51.com (二)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失去了儿童的天性。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父母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如为了学习禁止孩子玩耍,为了学习好,禁止孩子看电视,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嫌学校教育不够,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在家学习,周末还要参加校外培训班。这样的教育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对孩子进行过度教育,揠苗助长。这样的教育不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 paper51.com
(三)家长陪读与包办辅导。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关注,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合格率,要求家长也必须每天关注孩子的学习。于是出现了家长陪读和包办辅导情况,会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这对一些学习不自觉或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同时增加了孩子学习的依赖性,并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由于不注重让孩子自己思考和完成,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取巧、不成实的道德品质。 copyright paper51.com (四)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决定孩子的将来。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延续自己的事业或者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变成现实。他们往往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替孩子做了决定。殊不知,兴趣才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http://www.paper51.com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我们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用一双慧眼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快乐的成长。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