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各级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copyright paper51.com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实习则是与师范教育同步产生的。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发展,教育实习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逐渐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教育实习列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视为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获得真知的关键性步骤。 http://www.paper51.com 一 、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 paper51.com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实践,对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与方案,为我们进行教育实习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在我国,教育实习由古代“躬行”实践的思想理论到当代以教学计划、文件、规章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方针政策,其含义由广义的“行为重”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其形式由以见习为主的“游学”发展到以“操作”为主的实践,每前进一步,都为后人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教育实习的萌芽:古代教育家的笃行教育思想 作为一个实践性的认识过程,教育实习与古代教育家们的重行思想有质的相通之处。古代教育家们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教育笃行,他们的这种教育思想随处可以看到,如原始社会的“劳教合一”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行为本”说、宋代的“知先行重”说、明朝的“知行合一”说、清代的“格物致知”说等等。虽说有的强调“行”是知的必经过程,有的强调行是知的最终目的,有的则强调“知行合一”,但他们都认识到“行”在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行”。而且古之学者到一定时候总要“以旅游为形式,以学习为目的”单独或结伴出游。在旅游中接触社会生活,了解风土人情,考证历史事实,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今天我们把它称为“游学”。这种“行为重”的笃行思想为师范教育实习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实习的产生:清末民初的教习与演习 教育实习是在近代与师范教育同步产生的。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指出:“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而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使课之以教术,即以小学堂生徒之成熟,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这实际上就是倡导师范生到小学去实习。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随之也产生了近代师范教育实习。清政府对实习作了明文规定:京师大学堂第四学年实习,优级师范学堂第四学年“教授实事演习”,第五学年“教育演习”。这使我国的教育实习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虽然近代教育实习制度是以摹仿外国经验为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有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章程制度等,已具备教育实习之雏形,对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提高师资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教育实习的发展:解放前后的参观、见习与实习 解放前,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所限定,教育实习的形式也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两大类型。老根据地的农民讲习所在其教育计划中安排三周的参观、见习和实习,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实习的萌芽。由于战争的影响,我们党在教育实习方面积累的经验不是很丰富,但它却具有马克思主义因素,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教育实习制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基础经验。在国统区,延续并发展了近代的教育实习,到三、四十年代逐步趋于完善。1943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办法,这是我国关于教育实习的第一个专门工作条例。 解放后,各级各类师范教育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育实习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1952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以此为据,北京师范大学在苏联专家的亲自指导下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教育实习,成效十分显著。之后的几年,国家颁布了有关教育实习的规定。在这一阶段,教育实习的发展得益于陶行知教育家和毛泽东思想家的理论指导。陶行知重视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更重视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建设。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等教育理论,对今天的师范教育仍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教育实习的指导思想。他指出:“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