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又称“经典育读”、“中西文化导读”或“古诗文诵读”)是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旨在倡导利用13岁以前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读诵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学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近年来,有关儿童及青少年读经的报道不断,各种争论也不断,形成了社会上令人瞩目的“读经现象”:即一场有语文工作者、媒体工作者、文化批评家、教师、出版商、教育基金会以及学生和家长们多方参与,有思潮、有纲领,也有争论和评价,自下而上,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活动。[①]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读经”运动呢?很多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读经”运动看作是新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更应看到是一股潜在的社会思潮使然。因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必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儿童“读经热”的原因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第一,中国的高层领导提倡中华传统文化。江泽民主席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谈到《庄子》对他建立极限概念的影响。并主张“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提倡,使“读经”运动有了在中国大陆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 paper51.com
第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有专家称,21世纪的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大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并由此引发了人文、道德、精神及价值危机。因而党和国家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而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经书经文的核心就是“和为贵”,恰恰与现代社会形成了良性互补,其价值观念是非的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艺术审美的尺度,对现代社会也的确有着积极作用。可以说,“读经”运动的出现,是顺应历史潮流,适应当今社会环境的。现在,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供需享受和便利。但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偷蒙拐骗现象严重,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有些地方甚至赡养老人的基本道德都难以维系,这些都反映了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深刻道德和文化危机。这一切,正是当下传统文化热的社会动因和现实的合理性,它不是学者讨论出来的,而是产生于强大的社会需求。 copyright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