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权威报告中提出,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下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的能与人共处合作,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与水平。交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更是和谐社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成人需要交往,幼儿更是如此。幼儿的社会交往,特别是与同龄伙伴(即同伴)间的交往,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的要求;交往,也是他们完成个性化的过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众所周知,通过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行为调节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倘若幼儿缺乏这种交往,其心理和性格发展就会发生障碍。渐渐变得胆怯、孤僻、沉默寡言、难以接近、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等,从而导致其社会性的退缩,继而对现实生活适应困难。因而对幼儿来讲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与发展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幼儿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就显得愈发重要。探究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方法与策略还必须先了解一下幼儿同伴交往是如何发生与发展的。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利西娜的交往的个体发生理论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前苏联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玛娅·伊万诺夫娜·利西娜(1929——1983)对出生到7岁的儿童的交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交往的个体发生理论。她指出游戏是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同伴交往的具体内容与幼儿游戏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1、情绪——实际性交往(2—4岁)这种交往是在儿童摆弄各种物体和玩具的活动——实际操作活动和模仿性游戏的背景下进行的 。在操作过程中,儿童不仅为自己的游戏动作而感到高兴,也希望同伴“参加”自己的娱乐,并渴望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2、情境——活动性交往(4—6岁) 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同伴交往形式,主要是在学前儿童典型游戏——角色游戏中进行的。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同时进行着双重交往: (1)、角色交往,也就是被扮演者(如“医生”和“病人”)之间在想像情境中的交往;(2)、同伴交往,即角色的扮演者——儿童在现实情境中的交往。这两种交往交织在一起,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对游戏的渴望中,不仅包含对活动的需要,而且包含对承认与支持的需要。而对后者的需要往往又蕴涵在合作活动需要之中。因为对学前儿童来说,被接受参加共同活动,也就意味着同伴的承认。角色游戏的形成改变了儿童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成人的关系。研究表明,正是从4岁开始,同伴对幼儿的的吸引力已经赶上了成人。 paper51.com (3)、非情境——活动性交往(6—7岁)这种同伴交往的新形式,主要是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进行的,然而,游戏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角色游戏为规则游戏所代替。如果说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规则”是以不违法现实生活原则为特点,是比较具体的。那么,以普遍法则形式表现的规则游戏的“规则”,则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即非情境性。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