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它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它通常被称作群落。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11]。 paper51.com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量。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先前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等等,都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场合和情境。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斯图尔德把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方法,认为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只有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环境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说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怎样受制于环境。 paper51.com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她的木鼓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佤族人民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木鼓崇拜文化。本文通过对佤族的民族形成及分布;地理环境因素对木鼓崇拜的影响分析;木鼓的社会功能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特别侧重于地理环境因素对木鼓崇拜的影响分析,对佤族木鼓崇拜做一次应用研究,定有利于辨寻佤族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产生巨大变异的终极原因。 paper51.com 2 佤族与佤族木鼓文化 paper51.com
2.1 佤族的源流与分布 paper51.com
2.1.1 “司岗”里走出来的民族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佤族以及分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佤族都普遍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佤族是从“司岗”来的。这个传说是各地佤族对远古穴居野外生活的回忆,情节大同小异。这对探讨、研究佤族源流问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paper51.com 中国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和沧源地区佤族对人类起源于“司岗里”有两种解释。西盟地区佤族认为,“司岗”(石洞)、“里”(出来),意即人类是从石洞出来的。沧源等地区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还有的认为“司岗”是竹筒等等。“司岗”位于中国云南西盟县马散大寨西边约25km的对面,在缅甸边境内附近的山上。至今,中缅两国佤族都视之为“圣地”,每五年举行一次祭祀活动。部分佤族自称“勒佤”,意为奉神旨意保护“圣洞”之人[1]。分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佤族对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同中国佤族的“司岗里”传说一样。尽管国内、国外佤族对“司岗里” 的解释有一些差异,但都把佤族聚居的阿佤山区,视为自己民族先民的发祥地。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认为,包括佤族在内的孟高棉语族各民族是中国和中南半岛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孟高棉族是蒙古利亚人种的一支和孟族、矮黑人以及印度尼西亚人混合而成的,原出自中国的西南部,从古起,他们便占据了缅甸、暹罗以及越南,成为一大集团。 copyright paper51.com
另外,据前苏联学者在中印半岛进行考古发掘所得的结论可知:在公元前2000年代末,有大批原居在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孟高棉族群,南迁入中印半岛[2]。 copyright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