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镇地处哀牢山脉东麓、红河中上游,位于新平县西南部。 漠沙镇是一个少数民族为主的农业小镇,在低热河谷坝区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荔枝、芒果、西瓜等热区经济作物,在哀牢山区与半山区种植玉米、稻谷、烤烟等经济作物。漠沙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居住着傣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回族等9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花傣族为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漠沙镇这种少数民族小镇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分析了漠沙镇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漠沙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1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内涵 paper51.com 1.1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paper51.com 建国初期我国就提出建设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再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paper51.com 过去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面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民增收难、税费负担重、农村缺少必要的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使“三农”问题凸显,形成了收入最低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仅从农村内部来解决三农问题不够的,需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上考虑解决办法。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以及国民经济结构、城乡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已经逐渐具备了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显然,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1]。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