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相关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过程中带有的意向活动。在实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索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如在高中一年级第一教学中,应不急着讲课本的内容,而是要先演示“浸有氢氧化钠的白纸遇酚酞变红、碘遇沾有淀粉溶液的白纸变蓝,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等显色实验。浸有白磷、二流化碳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不经点燃自燃,酒精与浓流酸混合加入高锰酸钾粉末会使“水下生火” 氢气在氯气没有氧气而燃烧以及往燃着的蜡烛上撒镁粉或铝粉使得“星光灿烂”等燃烧实验。由学生分别去探索验证,这样,即复习了初中化学实验知识,以对高中学习燃烧的知识打下基础,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有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好化学实验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力,观察力是人们对认识世界,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主要靠教师在长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有科学的、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如在镁与二氧化碳燃烧的实验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反应前镁条的颜色和状态,也很容易观察到反应过程中镁条的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以及有大量的白烟生成,但很少有学生观察到燃烧后附在集气瓶上的黑色颗粒。此时,教师在实验前应仔细提醒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浓烟及特征,并启发学生在课后检验集气瓶上是否是碳粒。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观察是不够的,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时,不仅仅要求他们只用眼睛去看,还要要求他们用大脑去判断和分析。如在做氯化氢和氨气的喷泉实验中,为了使学生知道形成喷泉的原因和实质,是因为氯化氢和氨气易溶于水,因而使烧杯中的水被大气压压入烧瓶中,进而引导他们去判断、思考、总结喷泉实验的实用范围。 copyright paper51.com
3.3 教师不应强化实验的“主要”和“次要” paper51.com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该强化实验的“主要”和“次要”,而应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仔细的观察。千万不要按照教材所叙述或教师所“期望”的实验现象来观察,生怕出意外。时学生观察到一些“次要”现象,教师应采取重视,而不是充耳不见或有意搪塞,况且,有一些次要“现象”往往是可利用的重要课程教学资源,许多化学发明或发现正是从这些“次要”中产生的。如教师在演示Cu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时,请学生回答观察到什么现象时只对引导学生说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生成、溶液变成浅蓝色”等所期望的现象,而对学生私下小声议论的“试管内有白色和黑色的物质生成”往往听而不闻,而对这些次要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这样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paper51.com 3.4 教师应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 paper51.com 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实验设计,或将书上的一些习惯改为实验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的目的及内容,选择实验仪器,设计方案然后将叫学生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并且还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教学中,先按教材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不足:一是在烧杯中进行实验,学生难用夹子夹住包有铝箔的钠块,二是用铝包钠块,包得太紧不容易发生反应,包得太松会从小孔漏水,三是收集气体时,手往往会接触氢氧化钠溶液。根据这些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在一个25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100L水,再加50毫升煤油,放入钠块上方倒扣一个长颈漏斗,在长颈漏斗顶端点燃产生气体,证明是一种可燃性气体。通过实验的改进,实验就容易操作,不必用夹子夹住钠块,反应也不会剧烈,不必用手接触溶液,就可证明产生了氢气。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及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实验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时应有目的,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用正确的方法研究化学实验。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