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亦名田七,参三七,隶属五加科、人参属。三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约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片,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浆果状核果,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枚,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1]。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块根入药以身干、个大、体重、质坚、表皮光滑,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者为佳。作为一种品质稳定、疗效显著的植物药,其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奇效一直被世人所公认,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2]等美誉,民间药用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copyright paper51.com
三七起源于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古热带的残余植物,适宜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因三七对气候、土壤、植被等生长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所以仅分布于我国西南部海拔1200米至2000米,北纬23.5°、东经104°附近的狭窄地带山区,现仅存于我省的文山州、蒙自、广西靖西、广东南雄等地区。文山州作为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品质最为地道,人工驯化及栽培历史迄今已达400余年,种植面积、产量占全国98%以上,所以,文山州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3]。 paper51.com 近30年来,通过对三七生物药学、药理学、制药工业及临床医学等各学科领域内的广泛深入研究发现:三七含有70余种三七皂苷, 77种以β-榄香烯为代表的挥发油,17种以三七素为代表的氨基酸以及三七多糖、三七黄酮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4]。据专家研究表明,三七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抗炎、抗肿瘤和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和独特疗效,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三七的开发利用空间。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等就是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