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小学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paper51.com 剪纸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流传深远。是民间文化和民俗生活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欣赏性。剪纸不仅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其中还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在中国的传统剪纸中,最常见、最简单,使用最广的大概就是双喜字剪纸了。中国从古至今每家每户结婚门外室内,家具、生活用品、嫁妆上到处都要张贴剪纸喜字,即使现在城市居民也不例外。那么“双喜字”蕴含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和相应的思想方法呢。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剪纸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copyright paper51.com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要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究。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协调好多方面的教育关系,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上策,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非常有意义。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既与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有关,也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除了智力因素之外,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一起制约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剪纸教学,让学生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教学“剪一剪”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紫荆花让他们感受平移和旋转,让他们互相讨论自己的剪法,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并通过剪纸这个学生从小接触的活动学习新知识,而新知识的学习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能够将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有关的观念相互发生影响,产生同化作用,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尽可能地有意义。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我们不仅要提供学习基础,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师要通过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心向;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教师还要设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使他们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适合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思想做的时候"。其实可以和教学联系起来的不仅仅是剪纸,生活中的只要跟数学有关的事物,我们都可以引入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copyright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