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问题要适合学生 探究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选择难度适宜,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得到提高的问题。太难了,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了积极性会放弃探究;太容易了,也不会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般说来,探究问题至少要在学生的思维上拐一个弯,即至少要有难、易两个层次,同时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胜任。这样既为学生的思维留有用武之地,又能扩大参与面,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例如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并不是盲目的让学生去猜想和实验,对于8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于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已设计好的问题[8]: copyright paper51.com ①.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像的大小? paper51.com ②.平面镜里像和物大小是否相等?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④.像和物是否关于平面镜对称?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象还是虚象? copyright paper51.com 让学生围绕这五个问题来展开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3.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 paper51.com 3.1教学内容: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8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9]。 paper51.com
3.2课堂教学的要求: http://www.paper51.com 本节内容学习前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同时应具备初步的光学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识图和作图能力。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根据有关史学介绍平面镜,通过实验探究,揭示平面镜中像与物大小、倒正、离镜距离等关系,初步建立虚像的概念,借助已学的光的反射定律知识,通过作图解释虚像的形成,进而概括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巩固平面镜成像特点。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以学生为主,教师从旁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归纳的能力。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情况时,首先分析一个点的像,进而扩展到物体的像,这种以点带面的分析过程,蕴藏着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这种科学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http://www.paper51.com
3.3教学目标 paper51.com ①知道平面镜的由来。 copyright paper51.com ②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http://www.paper51.com ③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简单物理现象。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3.4 教学重点和难点 paper51.com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的初步概念。 paper51.com
3.5 教学设计思路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本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自己参与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创造机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和直观情景,通过事实得出结论,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完探究之路是本节课教学目的之一。本节课一开始就以镜子的史学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借助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提升求知欲,随后带着“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进入探究之旅,鼓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经验大胆猜测平面镜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去选择恰当的器材,制定合适的实验步骤。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同时借助已学的“光的反射定律”知识来建立虚像的初步概念,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通过实例初步让学生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的设计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感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在许多的实验中切实的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新知识的能力和作图、识图能力,使物理知识系统化。 copyright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