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的教育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都总是被动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学习。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旧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来临迫使教育事业也要进步更新。基于此,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了新的教育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本次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多元学习方式的提出背景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人都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国力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人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才,是从教育事业中产生出来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然而,回顾我国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当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课程的目标缺乏完整性;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性;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管理过于集中等等。而且,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所需要做的不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是在为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升学率考虑。试想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人才呢?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 http://www.paper51.com 面对中国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一个适应时代需要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copyright paper51.com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copyright paper51.com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只有先确立了前进的方向,才能在前进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为了使新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本次新课程改革确立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 copyright paper51.com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本次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的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①]。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总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应具备的共同素质,从认知、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同时,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总体的方向,但如何落实总目标,却要通过具体目标来实现。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实现总体目标的六项具体目标。在这六项具体目标中,其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目标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②]。 paper51.com 在原来的课程教学中,都是以课本知识为主,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可以说,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老师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授,一大堆从未见过的课本就塞进了学生的书包,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将其中的知识牢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虽然这些学生能背诵许多的文章,能熟练地运用许多的公式、定理,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文章所讲述的意思,这些公式、定理从何而来,也从未想过要去探索其中的根源何在。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针对原有课程的弊端,新课程改革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会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克服在教学之中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