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据调查,施甸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8%,小学占10%,初中占62%,高中占13%,中专占5%,大专及以上没有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2%。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适应当前乡镇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基本上从事乡镇传统企业、交通运输业及低层次的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技术含量高的第二和新兴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即使进入城市,也很难进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工种进行工作,外出打工往往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科技知识,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③这使得农村青年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转移的不想出去,转移出去的留不住,即使找到工作,大多数也只能从事苦、累、脏等较为低级的劳力活,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从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开发利用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科技进步,低素质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综合素质偏低这“瓶颈”是施甸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三)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施甸县没有大型工矿产业,乡镇企业较少且经济效益不佳,已逐步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地位,全县初级加工产品中肉类产品、野生菌、腌菜等农产品在农村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得这些相关的行业表现出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特征。这些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行业和产品在整个经济中成长性差、需求弹性低、效益不高,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就低。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大集团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商贸、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兼业性、季节性转移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paper51.com
在施甸县各级组织中,没有专门面向农民的社会服务体系。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指导和服务等项工作,并且社会上缺乏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性中介组织,亲友介绍、家庭成员带领、本村外出人员示范、自行外出等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2009年3月份施甸县共有1980人外出务工,从劳动力组织形式来看,有1780人是自由外出务工,占90%;组织外出200人,占10%。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依靠亲戚和朋友介绍或指引,缺乏集体组织,少有政府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状态,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力有序转移格局,政府的推动力不强。农民的流动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不仅给劳务市场带来混乱,也给接收地增添了不安定因素,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后续转移及规模化流动。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另外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在转入非农产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脱离土地,大部分农民虽然流入城市,但是他们仍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使用权,并且把土地看成是自己生活最可靠的基本保障。他们每年农忙季节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忙时务农,闲时务工或经商,劳动力转移属季节性转移。这种兼业性、季节性的转移使劳动力供需双方都抱着一种临时心态,谁都不愿在技能、素质方面增加投入,这极大地限制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劳动力转移市场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copyright paper51.com
(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信息保障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信息,农民便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当前施甸县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分散落后的农村信息闭塞,加之个体农民所处地位的局限性,很难得到及时可靠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盲目流动将不可避免。从目前农民流向和流动的地区分布看,跨省市流动寻找就业机会,其信息的获取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信息不灵就在所难免了。这种信息障碍,致使农民不清楚各地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不知道向什么城市流动有效,不知道如何获得城市就业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推荐自己。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劳动力供不应求,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有的地方有活没人干,缺乏足够的劳动力。 copyright paper51.com
(六)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约 copyright paper51.com 所谓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从50年代开始,就实行了严格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种户籍制度在发展城市经济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大不公平。城市居民的子女永远是市民,享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一系列待遇,而农民的子女除了少数被招工、参军、上大学外,仍然使农民身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衍生的劳动用工制度使农民的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成为当前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保体系的头号障碍,长期以来,户口就像一杆无形的标尺将人们划分为有权利差别的不同社会群体,而农民则处于最底层。这道城乡居民无法逾越的鸿沟,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产权、休息权、教育权、劳动权、社会福利保障权等等。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从城市市民集团利益方面考虑问题,对农民工实行排斥和抑制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政策少,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着重堵轻疏、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就缺乏热情引导,影响农民工就业进程。可以说,农民工虽然进了城门,却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其身份归属依旧是农民。要进城农民不得不“三思而行”。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广东打工的许多施甸农民工就因为工厂厂商没有给他们和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没给他们买失业保险和赔偿相关费用,有关权利得不到保障。所以许多农民工返乡,出现回流现象。这制约了施甸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http://www.paper51.com 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进城务工也是一种明显的限制,影响其进城积极性。一方面,土地由于细碎化经营而效率低下,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去才是农户合理配置其劳动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转移劳动力又不敢轻易放弃土地承包权,在转移中始终与土地保持着松散或紧密的联系。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即想成为非农业劳动力,又不想放弃农业生产两难困境。④所以在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去谋求非农产业更多的收益,务工经商但不彻底离土。农村在人多地少情况下承包的小块土地成为了农民离不开的“根”,土地的分散经营既束缚着农业劳动力的手脚。这种劳动力对于土地严重依附关系,也大大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村产业的转移。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三.施甸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力度,扩大“阳光工程”、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规模,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农民转岗就业能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因势利导,创新途径,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培育劳动力市场与加快城镇建设并重,跨区域流动与就近转移联动。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强化宣传,形成共识 copyright paper51.com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需要进行广泛升入的宣传和发动,才能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才能引起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年及其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各级宣传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为媒体和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有关政策规定,通过宣传教育,在全县上下尤其是在农村群众中树立起“一人务工、全家增收”、“外出务工光荣”的观念。二是要抓典型,将宣传引向深入。有关职能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把在县外务工致富的能手请回来,请他们介绍成功经验,以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有志青年走出施甸到外地务工就业。施甸县甸阳镇蒋家村委会村支书带头把自己大女儿蒋艳丽送到上海文博鞋业公司务工,不到半年就分三次给家里汇款4800元,同时出去的几位务工人员也数额不等地给家里寄了钱。这一传讯一传十,十传百,感染了整个蒋家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蒋家村参加了由政府组织输出劳务队伍,这给蒋家村带来了较好经济效益。⑤三是要多宣传和解是外地开展劳务交流的好做法、好经验,取长补短,以推动施甸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全面发展。 copyright paper51.com
(二)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 施甸县农村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劳动技能,如不加以培训,提高素质,输出后难以在城市稳定就业。县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专门的计划并认真实施。当前要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进一步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对农民工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要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自身职业技能,适应满足各种岗位需求。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其转移,所以应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一是在农闲前期间举办短期培训班。短期技能培训应构建和完善学员的特点,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教学体系,要找准切入点,对农民进行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培训,促进就地转移。二是通过技术指导,稳定农村基层技术推广队伍,使农民边干边学,掌握专业技术。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项目,利用项目搞示范、搞培训、搞服务,增强服务功能。要根据当地产业的特点,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价值大、见效快的新品种、新科技、新成果,通过示范户和示范村带头吸纳先进科技成果,起到率先科技致富的示范效应,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http://www.paper51.com 此外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重点抓好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降低文盲率。政府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只有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观念转变了,竞争力提高了,农民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农民增收也才能变为现实。 (三)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paper51.com 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消化农村劳动力。一是全面发展农林牧产业。大规模发展生猪、蚕桑、生态茶叶、烤烟等产业和其他特色经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提升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三是加快优势企业发展。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向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四是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