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思想政治 >

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部分教师的单向度灌输,学生的静听式教育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恰如其分的理论灌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①

copyright paper51.com

从学生方面看,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知识信息、观念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为理论灌输提供了可能。从教师方面看,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信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但是,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了解学生认知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选择学生比较悦于接受的方式,才有可能不被学生反感和拒绝。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没有从生动活泼的生命个体的需求和鲜活的生活实例出发,致使道德教育显得空洞和流于形式。当然,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于完善的今天,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还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特别是深受考试体制中的唯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蚕食。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为考试服务,没有很好的为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而服务。道德教育演变为知性的教育,学生好比“容器”,关于思想品德的知识、信息都可以往里边盛。其结果,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而且还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实践水平的提高。这种道德教育的知性化倾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反感教师的灌输和注入式的教学而且对所需掌握的道德知识产生了麻木和漠视。

http://www.paper51.com

显然,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可能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即“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②现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针对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言堂”、“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存在。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缺乏知识的动态生成,使课堂失去应有的活力,学生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二)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成人化倾向 copyright paper51.com

道德教育的知性化,使它遗忘了道德教育的生活基础,道德教育的政治化、成人化使它遗忘了道德教育的主体—学生。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然而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主体的缺位现象还是存在的。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成人化就是具体的表现,它脱离了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企图把学生塑造成政治需要的单面人,甚至超越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教育者这种无视学生的鲜活生动的生活世界,用成人的要求雕刻学生的心灵,致使道德教育演变为缺乏情感交流的单向度的灌输、注入式的教育。事实上,教育者很容易遗忘自己是生活在成人和未成年人的世界里,自己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少年儿童也有着自己的生活世界,重要的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然而,教育者对此很少关注或不是很感兴趣,总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甚至还会给学生贴上不适宜的标签。殊不知,这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很严重的伤害,他们也希望被关注、被尊重,当他们得到老师的鼓励是多么的高兴,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多么地自豪。因此,掌握批评和表扬的艺术对老师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正面教育与疏导教育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paper51.com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不协调 copyright paper51.com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富有生命意义的生活世界,向他们传授的是他们所不理解的道德知识和内容,致使他们没有把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似乎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道德认知就应该发展,然而学生的道德认知并未随着道德知识的丰富而得到发展。因为,道德知识需要学生的关注、思考和内化,才能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认知。然而,应试条件下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打动学生的心灵,忽视了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道德知识的主动建构,致使道德教育低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既便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由于学生受道德氛围的影响和社会情境的复杂性所致,他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也不愿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即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不协调。如,知道在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是不文明的行为,但他们并不因此就不做出该行为;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但他们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也不愿做出相应的行动;知道遵守秩序和社会公德是文明的行为,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是不对的,但他们仍然会按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而无视公众的利益。致使他们道德实践水平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忽视了道德认知的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情境性。在道德教育中,长期使用奖励和惩罚矫正学生的行为,会使他们简单地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告诉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至于理由不需要去考虑,也不是道德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就其结果而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还有少部分学生道德认知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也不愿采取成熟的道德行为。

http://www.paper51.com

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我们还不能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尤其,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并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作示范。尽管教育者努力地去改变道德教育的知行不统一,即道德认知发展及其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但是给我们的感觉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他们变得很冷漠,教育的过程中也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教师单向度的灌输、静听式的教育致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很被动,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激活,道德教育演化为知性的教育,学生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更严重的是,道德知识信息没有内化为学生知识的一部分。其二,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目的不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设计,也没有为教学所服务。这样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事实上,具有丰富生活和个性的学生本身也是一笔丰富的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其三,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道德教育的两个极端,一种是教师为演员在台上演戏,享有话语的霸权。学生只是观众,部分学生才对这种看似与自己毫不相关的表演感兴趣。另一种是学生主体的过分发挥,课堂显得过分的活跃,教师没有起到主导的作用,没有相应的诱导和启发。学生不仅没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而且也没有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愿望。 paper51.com

二、影响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copyright paper51.com

造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偏差,不仅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其社会根源;不仅是个人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失误,也是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失效。可以这样认为,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则是道德教育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此,道德教育面临困境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与个人、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的影响,而且,它还置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情境之中。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家庭方面的因素 http://www.paper51.com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得到了过分的溺爱,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使得学校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对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加大了道德教育的困难。具体表现在:首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思想道德教育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疏导,并适时的进行心里健康教育,那么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会打折扣。其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情感的荒漠化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初见端倪。而道德教育离不开家庭氛围的影响,倘若情感教育的缺失,道德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http://www.paper51.com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学校在面对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没有给以应有的关注,而他们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特殊的心里状况:性格忧郁、孤僻,自卑不够自信,存在一定程度的心里失衡等。他们的特殊心理状况如果得不到教育者的关注,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可能会蒙上阴影,甚至还会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并且缺乏主动性;另一种是怯懦,心理极度恐慌和忧虑,还不断给自己暗示—没有人喜欢自己,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相处等。可以看出这些孩子很难融入群体,还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家庭情感和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校德育指标的难以量化、评价体制的单一致使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滞后,其结果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显然,这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因为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新课程改革则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具体而言,学校主要通过学校的文化、校园环境、班级的氛围、教师的人格魅力等这些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塑造着每个学生。首先,学校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及其课堂教学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并教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思想品德课程是道德教育的文化载体,思想品德课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整合了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经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及其行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教师的人格魅力、行为的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实践。其次,班级氛围和校园环境也在塑造着学生的人格。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校风、学风的感化,制度的规范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然而,学校只是社会的缩影,学校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复杂的社会环境。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三)社会方面的因素

paper51.com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致使人们在价值选择过程中面临困惑。而且,价值的多元,我们不能用一种超越于生活的价值尺度去衡量某种行为。因此,道德的两难境地又并非像做选择题那样简单。因为它涉及的是两种或是多种价值规范的冲突。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在价值选择上都会按照主导的价值观念来规避自己的私利行为。人们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倘若,每个人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行动,那么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和谐的。当然,要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私利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是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思索的问题。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与个人价值观念的矛盾呈尖锐化状态,其矛盾特点是,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呈复杂、多元的状态,社会整体意义的价值观念体系一元化要求与个人多样的价值观念选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③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自我意识还有待发展,对多元的价值还缺乏敏锐的判断和思考,很容易受错误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然而,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体系又呈一元化的趋势,当他们面临多种价值选择时显得十分困惑。甚至还会对社会主导的价值产生排斥的倾向,这是因为受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内容及媒体的影响。形象地说,五天的思想品德教育可能会被两天的周末生活实践所削弱。因为,学校是被净化的环境,而社会生活中充斥着消极的思想、负面的情绪。然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必须接受复杂社会生活实践所检验,其实效性才能得到突显。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要进入学生的心灵,更要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paper51.com

此外,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还受电视、网络媒体、社会群体意识、社会环境的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的方便快捷在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网络的交互性、隐蔽性为不良信息、不安全因素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对思想道德教育是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起到消极的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和对网络的净化,使之为思想道德教育服务。

http://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