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圣人,在孔子心目中圣人是仁德中全部道德的要求。因此,这样圣人只能做为人类向往的理想目标,现实世界中能达这个目标的人,即使有,也是极少数,所以他曾经说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君子者,斯可也。”在这里并不是没有圣人,圣人还的有的,如尧、舜、禹,他们是一直以来被中国人民所记住的,由于他们有着常人所不能有的功劳,他们抱着为人民、为天下的思想,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作成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他们的所做做为被认为是一种大仁的做法,因此他们也被认为是圣人。所以从上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圣人之所以很少,是因为在孔子眼中,要能够成为圣人是很难的,不仅仅是自己在修养上要有着高于其他人的境界,还要有胸怀天下并且为天下做出无可泯灭的功劳。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二)、孔子提出了仁的修炼方法,那就是“克己复礼”。复礼,并不是复辟倒退,“克己复礼”并非是孔子首先提出来,孔子就曾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1、“克己复礼”的目的不是“复礼”,而是归仁。因为孔子之前的人就说“克己复礼,仁也”;2、“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复述前人的“克己复礼,仁也”。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不是对上句话的简单重复,或语气上的加重,而是对“克己复礼,仁也”的升华。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是“天下”。古往今来,很多的人都对这句话做过解释,他们之所以没解释通或解释对,原因都在对天下一词作了今文意义上的理解,即普天之下。事实上,“天下”在春秋以前是个专有名词,与今天的“国家”同义。那时的国,只相当于今天的省、自治区;家,只相当于县、乡,都是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且国与家根本不并称。以西周为例,周的王称天子,其整个统治区域称天下(即今之国家);周天子分封诸侯建国(即今之省、自治区);分封大夫立家(即今之县、乡),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统治系统。如《诗·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其证。如果将天下释为今之国家,那么,这句话的仁就再也不是伦理道德上的仁,而是政治上的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有一天在政治上做到了“克己复礼”,整个国家就实现仁的政治了。或者换句话说,礼的政治的尽善尽美就是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这样,“克己复礼”就是由礼的政治过渡到仁的政治的桥梁。一个人如果,他的修养层次要提高那么他就要懂得修养的提高方法,那就是:“克己复礼”,复礼只是一个桥梁,人的真真的目的是通过这个桥梁的终点,那就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那种很难达到的境界——圣人。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