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探索并推进双语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保护弱势“少数民族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民族语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重点探讨保护弱势“少数民族语言”的原因、意义及利用双语教学来保护弱势“少数民族语言”的措施。 copyright paper51.com [关键词]双语教学 弱势 少数民族语言 保护 paper51.com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密切往来,友好相处,汉语历史地发展成为各民族之间的族际交际语。少数民族在普遍保留和使用本族语言的同时,兼用汉语的现象不仅自古有之,而且越来越普遍。也就是说,民兼汉型双语现象是我国双语社会特别是现阶段双语社会的主流。与此相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特别是现阶段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双语教育。 paper51.com 一、对弱势“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的原因 copyright paper51.com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一些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地区、族群的迅速开放,一些弱势语言,由于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的功能逐步衰退,使用者日愈减少,已成当前弱势语言演变的一大趋势。根据我国语言的使用情况,有学者将其分为“强势语言”、“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三类。“强势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西南官话、粤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等)、维吾尔语、朝鲜语、藏语、壮语等,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这些语言不但使用人口增加、基本巩固原有使用范围,还继续对其他语言产生影响,仍充当其他一些语言使用的转用对象。“弱势语言”包括一些使用人口在减少、受强势语言影响较深,但仍有一批稳固的单语者和双语使用者,近期内仍比较稳定的语言。中国的“濒危语言”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濒危语言”和“濒绝语言”。“濒危语言”是指该语言在村社中已有部分儿童不使用,而使用的这部分儿童同时又是双语使用者。“濒绝语言”指该语言在村社儿童中已完全不使用,青少年中部分使用但他们同时又是双语使用者。① http://www.paper51.com 然而,语言学家们估计,在21世纪,世界上将有80-90%的语言会让位强势语言。在中国,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传播力度加强,一些弱势“少数民族语言”的交际功能由于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它将陆续减弱,被强势语言所代替,最后濒临消亡。②因此,通过双语教学来保护弱势“少数民族语言”就十分必要了,这是因为: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