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种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特殊后发酵过程而产生的散茶和紧团茶的总称。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①其“(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犹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毒… …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②加之经现代考证的保健、减肥、可收藏等功效,一时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热品,成为红极一时的名茶。普洱茶滋味醇厚、回味甘美、茶性清淡、性洁而不染俗尘与人们清雅平和简约恬淡的情操相辉映,品饮普洱茶也就提升为一种凝聚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艺术追求和心理满足;其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地方民族文化等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发展成为璀璨的普洱茶文化。然而,普洱茶之名并非一蹴而就,普洱茶文化的发展也并非一日而成,而是经千百年孕育而成的。在这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在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中里离不开政府的活动,政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阻碍着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paper51.com 一、普洱茶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及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商周时期,云南濮人已经开始种植茶叶,这为普洱茶研究提供了最早的供考据和推论的资料。“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依照《本草》一书中记载:“苦菜,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可知这里的荼就是茶叶。据民间流传,诸葛亮在云南时,为了给患眼疾的战士治眼疾及防瘴气,插手杖而成茶树。“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现今,当地基诺族、布朗族仍祭孔明为“茶祖”,于每年七月二十四纪念孔明。 paper51.com 《云南普洱茶》期刊中提到:唐朝时,南诏政权为了茶叶贸易中获取利润,在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利润城”。后又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途中设置“步日睑”,用来管理利润城和及六大茶山等地的茶市贸易,使得普洱茶能够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地区。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有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公元826年,唐朝人樊绰出使云南,其所著《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里的银生城就是南诏王所建。可见,无论是设置“利润城”,还是“步日睑治”,都是当时南诏政府对普洱茶的管制,虽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但可以说正是有了南诏政权的管制,才使得普洱茶贸易有序的进行。这时候,普洱茶文化有了较好的发展。出现了“茶神”陆羽和与之齐名的卢仝。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就是一首酣畅淋漓的好茶诗。据说这首诗即是在卢仝喝过七碗普洱茶时对茶气的感受。 paper51.com
宋朝时期,栽种普洱茶显得更为普遍。普洱茶文化也随之发展。到此时,最能承担唐时团茶衣钵的,就是普洱茶,从茶文化的认知,茶兴于唐而盛于宋。③宋代,大理政权将南诏时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这个时期,正值宋金连年征战之秋,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于是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 可以说,此时茶叶的兴盛和茶文化的推广,除了当时的饮茶风尚外,重要的是在“茶马市场”以茶叶交换西番的马匹,将茶文化推向了西番。这时候,普洱茶中上乘的“紧团茶”被作为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战争使普洱茶的交易大大增加,并推广至西域,增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普洱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paper51.com
到了元代,蒙古军占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普洱茶随着蒙古人进入蒙古和俄国。到此时普洱茶的引种更为普遍,茶园种植面积扩大。据《澜沧县志》载:“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有景迈、勐本、芒埂、芒景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paper51.com 明朝万历年间,马帮在云南与西藏间频繁往来,走出了“茶马大道”,将普洱茶销至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洲地区,普洱茶业繁荣发展。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形成了许多城市,普洱府和云南茶叶连成一体;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六条茶马大道;通过古茶道和茶马大道,蜂拥而至的商旅进行着庞大的茶马贸易。到明朝时期,“普茶”之名第一次有了文字记载。谢肇涮在《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普洱”取代“普日”成为这一带的地名,明朝廷在这里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生产、交易。此时,“普洱茶”的名称在民间贸易中逐渐通行起来。当时最有名的茶是昆明的太华茶、大理感通寺茶和湾甸茶;在明代,普洱茶流通全省,销量很大。④明太祖朱元璋看不惯人们制作团茶用以斗茶为乐的奢侈生活,下令“罢做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此举带动了平时朴素的社会民风。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