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关系的和谐是最宏观、最根本意义上的和谐,而人则是这种和谐关系中的能动力量。今天在人与自然之间所出现的尖锐的矛盾与问题,主要出自于人类对待自然不明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自然界在人类面前始终能够保持着它那份特有的神秘,那么人类也不至于总是以经济和自私的眼光,想方设法地去算计自然。如果人类对自然还能心存敬畏,那么就会认真地选择和约束自己的行动。只要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灭,人类保护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便有了信仰支撑,人对自然的伤害也就会减轻,和谐的重建便有了希望。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观念的演变 paper51.com 敬畏:指既尊重、又害怕。敬畏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情感,它包括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对权威的敬畏、对强大的自然伟力的敬畏等等。然而,寄存于人类精神本质当中的那份敬畏之情,最初是源自于原始状态下的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也就是说,人类敬畏情感是远古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惧怕和崇拜情感的衍射和发展。例如:人们惧怕天的风云变换,于是造神,风神、水神、太阳神、雷公、电母等等;人们惧怕洪灾,而大禹制服洪水,于是大禹成王,为人敬仰;人们惧怕大山的神秘力量,于是祷告山神,建起山神庙;人们惧怕大海的惊涛骇浪,于是,出海人要祭海,以祈求一帆风顺。可以这样说,人们是从对自然的敬畏中衍生出了对神灵的敬畏、对英雄的敬畏、对权利和权威等的敬畏。 http://www.paper51.com 敬畏自然最初起源于人的一种未开化的蒙昧的精神状态,在农业社会及其之前比较普遍。这种情感状态集中表现为人们在物质世界中对自然的依赖和在精神世界中对自然充满了感激与惧怕之情。原始的先民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都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石头、树叶、野果、兽皮等现成的材料,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在不违背生产对象的自然属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对自然具有很强依赖性。自然养育了人类,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和根基,人得“靠天吃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的,人们对自然会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尊重它、崇敬它、拜祭它。与此同时,在古人的世界中,自然又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异己力量,它以巨大的威力统治和威胁着人,人必须“听天由命”,“乐天知命”。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灾害,对神奇的自然伟力,人们既无法说明和认识,也无力选择和反抗。因此,对这个异己、神秘和强大的自然,人们又难免心存恐惧,大自然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恐慌。由于理智未启,文明未开, “在原始人的集体表象中,每个存在物,每件东西,每种自然现象都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我们在它们身上见到的差不多一切东西,都是原始人不予注意的或视为无关紧要的。然而在它们身上原始人却见到了许多我们想不到的东西。例如:对属于图腾社会的原始人来说,任何动物、任何植物、任何客体即使像星球、太阳和月亮那样的客体,都构成图腾的一部分,都有它们的等和亚等” ①。于是,人们对自然就形成了双重的情感特征,既心存感激,又十分惧怕,“敬”与“畏”并存。 http://www.paper51.com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农耕文明时代后,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生产的发展,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文明的开启,使人类逐步认识了自然的神秘力量,从而逐渐摒弃或消除了对其敬畏和崇拜。 “农业生产活动……促使着人们在思维观念中完成‘脱巫’(消除对神秘力量的崇拜)过程。从原始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人化自然的过程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世界各地已经出现了小范围的生态恶化” ②。到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人类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欲望和能力都大大地获得了提升,自然在人类面前越来越失去了其神秘性、神圣性,它从人类依赖的自然变成了供人利用的自然,从人的崇拜对象变成了征服对象,从只能顺应、服从和恐惧的自然变成了可以认识、说明、控制的自然,自然的价值变成了对人的有用性,人成了万物趋向的中心,成了“万物的尺度”,人类企图凭借理性窥探自然的全部秘密,了解自然的全部机理,甚至占有自然的全部资源。其结果就是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酿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