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不仅儒家关注孝道,道家也以自身独特的视野诠释着孝道精神。因此,通过研究道家孝道思想无疑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道家孝道思想的渊源及演化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道家孝道思想的渊源,是从先秦道家的代表者老子关于“孝”的论述开始的。道家向来以宣扬自然主义,反对社会礼教而闻名。老子对“孝”的论述也是从对传统孝道的诸多礼仪规范的批判开始的。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老子看来,“道”、“德”、“仁”、“义”这些都被丢失后,才有“礼”的出现来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而“礼”的出现也正预示着“忠、信、仁、义”这类的东西已经很少有了,同时他也认为“礼”的出现和存在也正是表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孝”的衰败和失落。老子还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在仁义和孝慈被推崇和标榜的背后,老子看到的是“大伪”、“六亲不和”还有“国家混乱”,深刻认识到诸多“礼”的设置违背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原则。人的有为却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天道的失落。越强调孝慈和仁义忠信的社会,恰恰是大道废弛的表现。所以老子发出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呐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并不是要真正的否定孝慈,他所要否定的是形式化和文饰化的道德礼仪规范,因为老子还有所期待——要“民复孝慈”。实际上老子是要我们抛弃世俗礼仪规范的束缚,反朴归真,回归到自然的本真之性。然后从自然的本真之性出发来表现和传达我们所拥有的“孝慈”的天性。① copyright paper51.com
道家学说发展到庄子,虽然关于“孝”的论述着墨不多,但对“孝”的诠释更加完善和系统了。庄子也赞同老子的这种孝道思想,同时也在继承和发展这种光辉的思想。在《庄子·人间世》里,庄子这样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是谓子女爱自己的父母,是自然的天性,是内心所不可解脱的……所以说恭奉父母,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中都要使他们得以安适,这是孝道的至要。不难看出,庄子认为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作为子女应尽的天职,这样就从本质意义上阐明了“孝”的合理性。而在《天运》章中,庄子还有这样的进一步强调:虎狼也有“仁”的本性,他们也知道“父子相亲”;而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提出了这样的从严要求:“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意思是说:以恭敬的态度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难;用爱心行孝容易,用“忘我”甚至从根本上忘却自己是在行孝就难了;用“忘”的心态对待父母容易,让父母不用牵挂自己就更难了。要真正履行庄子步步深入的从严要求,的确很难,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要求也确实是至情至理的。从庄子关于“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庄子对“孝”的认识比老子更深刻,更具有合理性和系统性。但庄子的孝道思想也凸显出了他消极出世的精神,因为他也看到了“人道与天道也,相去远矣了”。认为人的“有为”与“天道”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他也反对 “违失性命之情”的宗法礼制,认为只有在天道中,才会有至真至本的人道。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庄子同样希望人能从天道中去理解和认识“孝道”的价值形态,即要求人们能够 “法自然”而行孝。老子和庄子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从“道”中去体悟和把握“孝”的本质意义。②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