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舞蹈学 艺术教育 艺术设计 音乐 体育 美术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文体论文 > 美术学 >

浅论中西方绘画空间的表现形式

二、中西方绘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共同点

中西古典审美理想具有一个集中的共同点,“无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古代人很少谈美与不美,而多是说和谐与不和谐,他们说和谐就是美。”致使古代时期的东、西方人类,对透视幻觉立体空间上的认识有较为一致的一面,即用全方位记忆与想象立体空间景象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云南沧源原始崖画“村落图”,它以平时观察村落所得全方位的景象记忆为依据,将村落想象概括成圆形的立体空间,并以想象在村外围转圈看村落的现实景象为表现形式,把房子的地基线都画在圆形边上,而周围的房顶都伸向圆心。再来看一幅古代西方的庭院画,这幅画也是以全方位的景象记忆与想象方式构成的画面,它只是将村庄的现实景象为表现形式,把树木花草画在几层不同的周边线上,景物向四周呈放射状态。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最初的观察自然景物的方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是相似的。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南朝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曾指出:“目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弥小。”主要是说像昆仑这样大的山,用眼睛去看时,如果距离太近,那么昆仑山的外形就看不见了;只要站在数里之外,就可以使昆仑山的全部貌展现于眼前。这就类似西方绘画的透视学理论。再如“今张素以远映,则昆良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教尺,体百里之遥。”画家将绢素张在画架上,以其平面映及远处的景物,因为距离远,即使像昆仑山、良中山这样雄伟的山峰,它的形状在画面上也不过占巨具很小的一个范围。因此,在画中竖画三寸,可当现实生活中的千仞之高;横画几尺,则体现了现实中的百里之遥。这是指透视原理在绘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距宗炳一千多年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丢勒在“透视研究装署”一画中,用与宗炳对透视所述相似的方式进一步阐述了定点透视原理与透视画法。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在中西方绘画中都离不开客观物象及创作者的观察,在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描述到:“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儿所述的“高远、深远、平远”是创作者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方法,在西方绘画中更是离不开客观物象及作者的观察。但在绘画的表现上却是不相同的,再如元代饶自在《绘宗十二忌》中谈到“作山水先要分远近,使高低大小得省。近者坡石树木当大,屋宇人物称之;远者峰峦树木当小,屋宇人物称之。极远不可作人物。墨则近浓远淡,愈远愈浓。”的透视现象。这儿的叙述与西方透视理论中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相似。在表现虚实关系时也有类似的表现,在宋代的刘松年作的《四景山水图》中用主观与科学现象结合的近者大远者小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荷兰霍贝玛的《林间小道》是采用平行透视构图,前面的树大于后面的树,路也是前面的宽后面的窄,还有前面的景物比较写实,后面的虚。由这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西方绘画对空间表现的相似之处,最初都是采用全方位记忆与想象立体空间景象的方面,对透视原理在绘画创作中对空间的表现形式也有相似的一面。但由于哲学基础、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不同.如今中西方绘画空间的表现形式的共同点是少之又少的。 http://www.paper51.com

三、中西方绘画空间表现形式的差异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西方各有不同,因此,在表现形式上也是相差迥异。宋代郭熙的“山有三远之法”不只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实际上是一种视觉变化上的大感觉,虽然在观察方法中西方是相似的,但应用到绘画中就不能与西方焦点透视的“仰视、俯视、平视”的成像相混同。首先看“高远”。如果按照西画透视原理来画仰角透视,必然一座高楼表现为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形透视变形,这样才能显示透视的深度感,用这种方法来画山峰就行不通,因为山的基本形就是上尖下宽,所以西方风景画中的山多采取平视和远眺形象,靠周围景物对此显示其高,再看“深远”,西方焦点俯视可以看远,但视线是不能“拐弯”的。“窥”的视线是移动的,是曲折的。从历代经典山水作品中看,深远通常与高远配合,利用山峰的竖线间架,穿插曲线的谷壑溪涧和桥梁道路。更显重叠曲折的纵深感。“平远”也不是西方平视法则,在郭熙《窠石平远图》如果以西画平视来看,图中主体的树石作为近景,远山应更低,右侧的蜿蜒溪流也看不见。中国表现平远的作品很多,但视点很高,景物在作品中上远上近相当自由地构成前后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三远法与西方焦点透视表现上是毫不相同的。 http://www.paper51.com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画面分成夜宴、观舞、休息,演乐、宾客应酬五个场面,每个场面以屏风为自然分界,在独特的构图中形成独具一格的空间感。在同一画面中同时出现多个场面,这是西方绘画所不能做到的,在每个场面中对空间的表现形式不具西方透视的任何特点。在画面中我们无法找到视点。人物、桌椅、床塌、屏风等也不具备焦点透视的特点。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在构图上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条单纯直线上寻求丰富的变化,十三个人物被画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区别又不失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画出每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耶稣被画家安排在画面中间,并且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耶稣身上,从而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耶稣身上。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又用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焦点透视的绘画。中西方绘画空间表现形式的差异致使绘画也各有特色。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