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素质教育是与现代化社会持续发展相应的一种教育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应包括:思想、文化、体育、劳动和艺术等素质。体育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否提高,体育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paper51.com 学校是培养人材的摇篮,而中小学更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材的基地。体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基本任务是通过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提高体育能力,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为提高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服务。然而随着我国杜会主义建设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运行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新的形势与中小学体育观念的因陈守旧、严重滞后形成强烈的反差,不用讳言,传统的学校体育面临许多难题困惑,体育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枯燥,教材结构没有质的变化,教学改革力度不强,一个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模式尚未形式,至今未能把握中小学体育多种功能的定位。因此,面对新世纪,不仅中小学体育的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需要调整,而且现有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这样学校才能为21世纪培养运用性人材和复合型人材,本文试图在这个领域对体育课程建设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2 对体育课程性质的分析 paper51.com 体育课程改革建设是学校体育改革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这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笔者认为,不能单从某一角度的考察就简单地来判断体育课程的性质。从历史发展来看,体育是以学科课程的模式来编订课程的,这种编订方法有它的优越性。因为无论体育课程是什么性质,体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按照学科课程编订的体育课程已形成了系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反映了它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按学科课程模式编订体育课程已经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弊端存在,就不加分析地把它否定掉,这对于体育课程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我们从体育学科的科学属性来看,应该确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要看到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编订中,把以综合科学为依托的体育学科编订得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验。 从体育学科特性来看,它的某些特性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简单地说体育学科就属于活动课程的性质,因为,体育学科还有本身的特点。我们从活动课程的编排和教学实践来看,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不一定完全一样,特别是活动课程目标的社会性,以及教学组织、对教师和学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有其不好克服的弱点,所以完全按照活动课程模式设计体育课程是不理想的。 体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属于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但是,不能因为把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就看不到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具有的优势,更不能因为强调了基础性,课程的体系就过分地强调完整和系统,因而把课程看成是固定的封闭的。 在课程发展史中,各种课程都有相对合理的成分,也有它的不足。现在,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各种课程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要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进行分析,还要借鉴各种课程的优点,使中小学体育课程科学化和完善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