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舞蹈学 艺术教育 艺术设计 音乐 体育 美术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文体论文 > 音乐 >

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摘要]   侗族的歌曲是侗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是人与自然的和声。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族民间音乐中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音阶调式和多声部复调的歌曲,其音韵纯朴典雅、节奏明快,再加上用“众低而独高之”的演唱方式,很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被海外人士所称赞,被誉为“清泉般闪光之音乐”。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侗族大歌走出山门又走出国门,在国内外音乐界都享有盛名。 然而,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逐渐发展,侗族大歌正面临着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我们要保护、发扬侗族大歌。 http://www.paper51.com

[关键词] 侗族大歌      地域文化       侗族大歌的保护

copyright paper51.com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260多万人口,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劳动。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丽,还有着很淳朴的民风民情,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他们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

http://www.paper51.com

在以前侗族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许多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侗族有句谚语“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人有文化三宝,分别是:鼓楼、大歌和花桥。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介绍侗族在国内外音乐界都享有盛名的侗族大歌。

http://www.paper51.com

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是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其重要特点为: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其中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是大歌的一大特色。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下的产物。 copyright paper51.com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多声部合唱音乐的统称,就其曲调和演唱艺术而言,可以算是侗族歌曲中艺术含量最高的,特别是大歌的多声部曲调形式,堪称为世界民歌艺术的珍品。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多声部和声音乐仅存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走出国门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节,侗族大歌轰动了艺术之都,观众及学者为之倾倒。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在观看完演出后激动说:“在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种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极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会喜欢的”。侗族大歌的深远影响打破了一些外国音乐专家认为我国民间没有复调音乐的断言,它令世界艺术大师们惊讶、折服。为什么在东方少数民族中能产生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为了证明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侗族大歌进行文艺生态学的研究。

http://www.paper51.com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 http://www.paper51.com

    关于侗族大歌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持“外来说”,有的持“劳动说”、“摹仿说”、也有持“改造说”,等等。“外来说”认为侗族是个落后的民族,文化的落后注定它不可能创造像“侗族大歌”这样丰富多彩的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多声部一定是受外国传教士带进来的宗教音乐的影响而形成的。“改造说”则认为“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是外来音乐干部对侗族民歌加工改造的结果。这种“外来说”和“改造说”都经不住历史的推敲。我们认为,侗族大歌起源于本土,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环境中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是人与自然的和声。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说过:“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心境,四周的自然环境和习俗所造成的一般条件所决定的”。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清美秀丽的却又近乎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外界的一些文艺娱乐活动很难进入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便在这种耕作之余自然而然的去摹仿山林中的鸟叫蝉鸣,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的单纯朴质的生活,再加上长时间的摸索,侗族人民很自然的就会用自己的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合声音乐——侗族大歌。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二、侗族大歌的生存环境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文艺生态学认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艺术才可能产生和发展,所谓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任何人类群体,首先必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以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劳动的对象和交往空间,进而创造出不同的民族艺术。侗族大歌就是侗族歌手们紧密联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才具备了直觉和对声音的审美感,并且形成了多声模仿心理,这正是演唱者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情反映,经过长时期的加工、选择、概括、集中而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对位,产生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歌手们感情形象,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养一方艺术。侗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榕树挺立,铺天盖地,处处鸟语花香,林涛声声”。侗族由于长期生活在这种优美清新的环境中,优美的田园生活环境和单纯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劳作,很容易使歌手们对周围环境那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的“百鸟叠鸣,流水潺潺,林涛声声”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音响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联想,并且这种自然的和声必然会形成他们无意识的模拟对象。 paper51.com

就流传的范围来讲,侗族大歌的流传地区广,它集中流传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以及广西三江紧靠从江的一些村寨,歌手们通过对自然声像的摹仿,而产生了情感活动和审美意象,从而创造出这种固定的别具一格的民间复调形式,是侗族人民对美的寻求的必然结果。侗族大歌中的曲名,也常以自然界中有声响的自然物或动物来命名。著名的“金蝉歌”(侗语称为“嘎哈海”),基本旋律和衬音都是直接模仿蝉鸣和各种自然声响而创造出来的。例《知了歌》

copyright 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