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声乐课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声乐课不但涵盖了其它专业基础课知识内容应用范围,反映了其它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效果,而且作为学生本人的音乐应用能力,也通过声乐课得到最直接和直观的体现。 copyright paper51.com
1、高师传统的声乐教学习惯延引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引导方式,而自身无法总结创新或尝试一条道路来改变这种缺乏成效的尴尬局面。 paper51.com 基于这种认识而重视高师声乐课无可厚非,但是由此造成高师声乐教学方法的一些误区。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照搬音乐学院表演专业的上课模式和选用的教材。这种不约而同的模仿导致了高师声乐课失去了它应有的教学特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在高师传统声乐课实施过程中,从发声训练开始,通过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练声条目,运用各种母音,安排实施五花八门的训练程序和步骤,来确定发声位置、感觉和方法。唯声音表现技巧是论,唯艺术表现是论。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三四年之后,发声技巧相对规范,具有一定演唱表演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就此从声乐课中塑造成形。这种标准的音乐学院声乐课教学模式在高师声乐课上被传承得惟妙惟肖。然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招考和培养目标上与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很大差异,专业基础和与身俱来的专业素质都相对逊色。因此,在对高师学生声乐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教学模式及方法和表演专业相比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然而教学效果却相击甚远,更谈不上与之肩比。对占总数约一半以上声乐条件不理想的高师学生,这种传统的声乐教学甚至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糟糕情况。再加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学生人数众多,课时安排有限,无法保证象声乐表演专业一样进行一人课时教学。更多的是两人甚至三四人一节的集体课。这就使传统的个别教学的模式显得十分勉强。教师走马观花,过此失彼,学生囫囵吞枣,拾点而遗面。久而久之,除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小有所成外,绝大部分学生毕业非但没有专业的歌唱状态,从声乐课上学到的就仅仅会唱几首歌而已。这样,高师声乐课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培养学生综合歌唱素质的重要作用。 http://www.paper51.com 2、明确培养目标,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确认明显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改变目前被动教学的思路之一。 paper51.com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及音乐艺术院校的教育专业培养的是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任务的师资人才。从声乐素质角度而言,他们无需达到(也几乎难以达到)舞台表演所要求的专业高度。而这种专业高度恰恰正是传统教学所追求的质量目标。高师的学生应对声乐发声技巧有一定的掌握,但对其歌唱能力没有太高的要求。这并不等于对他们的培养在质量上跟别人有什么区别,而是素质要求的侧重点并不一样。从教育者的角度说,他们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层面是多样性的:发声技巧正确理念的建立,不同唱法流派的赏析鉴别,风格迥异的声乐代表作品概况的了解,各种歌唱组织形式的掌握等。他们所侧重的方向在全面性上而言,比表演专业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copyright paper51.com 明确这种认识后,对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应当赋予另一种理念。这和理念将产生一些能完全适应现代化高师声乐课要求的新思路。新思路的建立将体现出另一种新的完整教学脉络的组织。 copyright paper51.com
3、改变个别课教学模式,突出共性教学,增大课容量是改良课堂质量的科学思路。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目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高师声乐课的课时安排普遍是两人(甚至三、四人)一节。按现行的传统个别课教学模式,一节课中对两个学生进行时间分配,较普遍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学生练声时间约为十分钟,然后曲目歌唱练习一首歌断断续续地进行两遍,或者两首歌各一遍,就又用时约十分钟。时间合计已是四十分钟以上,一节课就这样匆忙而过。即使两个学生一起进行发声练习,剩余时间用来进行单独的歌唱练习,每人大约也只有十五分钟左右。然而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对歌唱训练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十分困难的,对学生作有目的、富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更是纸上谈兵。 http://www.paper51.com
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个别课教学引发的教学时间不足问题深深地困扰着高师声乐课的深入进行。这既不利于对学生艺术个性的顺利发展,更无助于培养学生对声乐科学规律共性的认识。只有从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上采取一些新的形式,并且用另一种思路来组织全新的内容,来充实这种新的教学手段,那么对解决高师传统模式声乐课容量小的弊端是有明显效果的。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