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3、直声:在发出声音后保持状态,不要让声音波动。这种发声容易使声音发出共性但需要对气息做到很好的控制,不能由于状态的松懈而导致声音的抖动,从而影响合唱的效果。如歌曲《回声》 copyright paper51.com
(四)共鸣的要求及训练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要是合唱队获得美好而圆润的声音,除了具有正确的呼吸方法之外,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音区自如的调节共鸣腔体。一般情况下,共鸣和音区是相互联系的。 paper51.com
人声可分为头声区、混声区、胸声区,它们各自有不同重点的共鸣部位。在训练时首先应掌握好“混声共鸣”即混声区的共鸣,可由中声区弱声唱开始练习。弱声唱法可保持声音集中,形成高位置。练习可用哼鸣(hum)开始,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然后再用“ü”唱,共鸣感觉在眉心直上,再慢慢地练习其他母音,如“u”“o”等,但尽量保持唱“ü”时的感觉,当唱开口音的“a“时,口腔内部打开,喉咙不要紧张,小心地调节共鸣。 http://www.paper51.com
当混声掌握的比较好之后,就可以逐渐向两端扩展,寻找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在向上面高声区改变时,要逐渐提起“软口盖”,保持打哈欠的状态,使得混声共鸣比例减少,而头腔共鸣的比例增加,以获得较好的头腔共鸣。在低声区过渡时,要注意歌唱状态积极,保持喉部的放松,不要出现白声。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总之,每一个音区的演唱都应该注意音色上的过渡要自然协调,无论唱什么样的母音,都应找到最恰当的共鸣比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共鸣效果,唱出美好而圆润的声音。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