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古今中外史,可见文化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个时期,不同阶段,尽管内容包罗万象,方法各有千秋,然而无一不闪烁着意识想象之果。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同时又是音乐的爱好者。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爱迪生,到我国的李四光,钱学森,梁思成……都不例外。比如冼星海的音乐兴趣是从洞萧而珊珊起步的,聂耳的音乐兴趣是从吹笛开始的,丁善德则是从敲小锣开始最终叩响音乐圣殿之门…… paper51.com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诉诸于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使人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一过程说明音乐的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塑造力,问题是音乐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接受九年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大多数学生仍对学习音乐没有兴趣,原因何在呢?就从音乐教学实习中的感受谈起吧! copyright paper51.com
由于学生音乐基础较差,音乐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足,对音乐有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便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大,也就越没有学习兴趣,那些被世人公认为美妙的音乐,在某些学生听来也是不屑一顾,无动于衷的。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实习时的音乐教师缺乏对感性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忽略学生的感受。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学习音乐在原则上是合情合理的,但感性这一概念仍然有感觉和感受之分,感觉是被动的,无感情的接受,而感受则是主动的,有感情的投入。在学习音乐时,不论学生有没有兴趣,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按照自己的教案给学生讲课,没有创新,导致学生常常处于不情愿的被动阶段即感觉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施教者从主观上忽略了受教育者主动,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状态,停留在感觉阶段。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