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声部民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来看,苗族多声部民歌也是依附于集体劳动的民歌,也是在有了某种熟练的劳动方式之后才形成的。 http://www.paper51.com
1.2红河多声部苗歌的内容与体裁 1.2.1红河多声部苗歌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就苗歌的演唱风格而言,大多属于或接近山歌体。 红河多声部苗歌内容主要有:表现青年男女爱情,反映苗族人的日常生活。祭祀、祭神,还傩愿酬神。女儿出嫁,哭嫁。叙述苗族英雄、讲述民间故事。椎牛跳舞,风俗祭祀。苗族人热情好客,拦门吃洒。扛仙祭祀,去病降魔。苗族人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1.2.2红河多声部苗歌体裁十分复杂,笔者根据演唱场合和演唱形式,把多声苗歌分为“韶唔”(高腔)和“韶萨”(平腔)两大类,国内部分民歌研究者还根据苗歌的演唱特色把“韶唔”看成了抒咏性歌腔,把“韶萨”看成了“陈述性歌腔”。 paper51.com 二、红河多声部苗歌的基本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的制约,红河多声部苗歌在传承过程中起教化作用,是苗族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考察,苗族多声部歌曲是经过长期的群众性的口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红河苗族人在歌唱中保存和传播了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用歌声叙述了本民族起源、男女相爱生子、人们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这种多声苗歌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本身,使它具有史诗般的特征。如这首多声“沙筛”苗歌《情歌》: 眼望姣娥年二八,登林的笋正发芽, 人正年轻花正茂,恰好风流贪野花。 这首歌两声部旋律交织突出,上、下两声部作大二、大三度移动,乐句之间分别采用苗歌中典型“和韵”的办法,运用换韵、押韵、谐韵等技法,使两声部巧妙连接,和声进行规整。红河多声部苗歌是红河苗族民歌发展的自然产物,没有经过雕琢和专业加工,属于朴素的原始民歌,是我们研究多声部民歌的最好蓝本。苗族学者陆群在研考苗歌时有这样的论述:“苗歌是苗族人对自然的感性描绘,这些歌都是以红河山川大地为背景、为舞台,故可视为对大自然的最好表达。”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