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彝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节庆、宗教祭祀和民俗活动中,受花灯、滇剧的影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新剧种。在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中,它凭借着彝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民族特色,以及各民族文化融合逐渐形成、发展、转型,并逐步面向社会、不断完善,走出楚雄、走向世界。彝剧同楚雄彝州走过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出现在我国戏剧艺术的百花园中,成为云南省白、傣、彝、壮四大民族剧种之一,彝剧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现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云南省文化厅、“彝剧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机构都在深入的研究彝剧。今天,彝剧是在楚雄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传统音乐剧目。然而,楚雄彝剧还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今天倡导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艺术的思潮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加入到了彝剧研究之中。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传承彝剧的彝族 copyright paper51.com 传承彝剧的彝族,人口为7,762,286人,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土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http://www.paper51.com
二、楚雄彝剧的起源与发展 paper51.com
楚雄彝族从来就能歌善舞。说他们“会吃饭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一点都不为过。其创世纪史诗《梅葛》、《查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以及其它一些长诗,就是以说唱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群众性场合,也常常喜欢以歌代言,进行赛歌、对歌或者说“克智诗”斗智比识。至于“打跳”歌舞,更是各种集会少不了的活动。这些丰富的民间文艺活动,无疑为彝剧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明代以来,大批内地汉族移民进入楚雄地区,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楚雄地区开始出现了滇剧、花灯等剧种。⑴此后不久,在双柏县的彝族聚居区,一位名叫李二多的民间艺人,根据《毕摩经》中的一则故事,改编演出了二人说唱节目《阿左分家》,角色不固定,说彝语,唱彝调,跳彝舞,在羊皮鼓伴奏下边舞边跳。稍后,在楚雄县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民间艺人创作演出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大王操兵》,虽然采用了一些戏曲形式,但演员说的是彝腔汉话,跳的是彝族舞蹈,反映的基本上是当时的彝族生活。这两次艺术上的探索实践,受到了彝族人民的欢迎,两个节目都被保存下来,一传数代。有的专家研究认为,这两个节目就是彝剧的萌芽。 paper51.com 到了20世纪40年代楚雄永仁等地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又出现了《委员下乡》、《光棍会县长》等“雏型彝剧”,各地流行的彝族民间曲调已被人们选择运用于不同角色的演唱中。1956年大姚县华区麻杆房民办教师杨森同当地彝族群众相继编演了初具戏剧特征的《狼来了》、《牧羊在森林中》,彝族群众称这种演出形式为“彝族戏”。1958年12月,文化部在大理召开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大姚县华区业余剧团到会演出了《夜半羊叫》等剧目,受到了与会代表和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肯定。至此彝族戏被确认为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彝剧。⑵60年代,这种戏剧形式在楚雄彝族群众中迅速得到传播。1980年以来,建水、峨山等地也开展了彝剧的创作演出活动。1986年楚雄州彝剧团组建,这是云南省第一个专业的彝剧团。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