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下半叶,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西方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妇女运动,与之相应的一批新的女性形象出现于西方文学中。她们生活在男性思维主宰的社会,遭受着男权社会的压抑,在压抑中觉醒,在觉醒中反叛,在反叛中开始有了独立的女性自主意识。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与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同名长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苔丝,就是这些追求个性解放,争取自主爱情,敢于反抗压迫的女性典型形象。虽然她们出自不同作家的笔下,出自不同的国度,但命运却使她们殊途同归。安娜在卡列宁与伏伦斯基间矛盾地生存,苔丝在克莱尔与杜伯维尔间痛苦地徘徊,然而到最后,却都走投无路,一个卧轨自绝,一个被送上了绞架。故事以悲剧告终,却体现出了女性求生存争自由的不屈过程。她们在荆棘中艰难而又坚韧地前行着,无悔地追求着人类最真的爱情。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而爱情的悲剧却接踵上演着。自古红颜多薄命,安娜与苔丝都是美丽而富有气质的女性,却都落了个芳草萋萋的悲惨结局。是谁阻断了她们的理想爱情之路,让她们由“闺秀”走向“叛女”?谁又来为她们的死负责?难道她们不够自尊、自强和自爱?婚姻真的就是爱情的坟墓吗?悲剧的产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安娜与苔丝的死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影响,笔者力求从这三方面着手,探析两位叛逆女性爱情悲剧的根源。 paper51.com
一、从社会环境方面探析安娜与苔丝的爱情悲剧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哈代说过: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往往令人可悲的无法解决。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的背景紧密相连,安娜与苔丝爱情悲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社会根源,她们都受到了宗教、男权势力和社会舆论的摧残。安娜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沙皇统治的俄国,无论宗教、法律、舆论还是婚姻都为其统治阶级服务,它们积极庇护宗法制的家庭结构和思想体系,妇女在家庭中属于奴隶地位。因此,爱与不爱,与家庭毫无关系,这必然造成虚伪和道德沦丧。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正是在这种虚伪下夭折的。卡列宁用官方的法律和教会的教条拒绝离婚,夺走儿子,用伪善的观念来折磨善良的安娜。教会认为,结婚与离婚,绝不能以爱或不爱为依据,一切事物都以上帝的意志为表现,神圣而不可侵犯。莉吉娅就以宗教的名义夺走安娜的儿子,并借此侮辱安娜。她在信中对安娜说: paper51.com “您的儿子一旦再想到您便有可能在他心中产生种种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必然 paper51.com
会给孩子心灵注入一种对他所视为神圣的东西的谴责,为此我请求理解你丈夫出于基督 paper51.com
之爱的拒绝。我祈求上帝以仁慈之心待你。”⑴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而正是这些教会的永恒法规与法律的神圣庄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剥夺了她伟大的母爱。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