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凝固在通海民居照壁造型中的审美心理

一、先民的定居与发展  审美心理的发端与定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经过上世纪1988年对通海县海东村贝丘遗址、杨山贝丘遗址的考古发掘,通过对二十多段文化层所出土的器物的研究发现,通海在4500年前已经有了人类居住。从图1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居住的人们已经会制作精美的工具(石器),而且工具的精美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器、轮纺、网坠、骨器、骨针、鸡形陶壶,凤形陶杯等,表明先民们已经发展进化到从新石器进入到细石器阶段。先民们不仅已经开始纺织遮身蔽体的衣物,更为突出的是在出土的石环、石块和石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通海先民开始已经懂得追求美、表现美,远古的文明已经开始。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海东贝丘遗址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图1海东村、杨山贝丘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骨器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图2海东村、杨山贝丘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鸡形盃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据通海县志记载(4),在西汉,通海是“町国”的都邑。到了唐代就设“通海镇”“通海都督”,其城市都沿着秀山北麓而建城墙。这个时期,是通海辉煌的时代,它是一个在南诏政权中包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镇,也是古道商贸必经的中枢城镇。因商贾货物到这里可以通江达海,故有通海之名。据考证,通海一名最早见于史籍者,当数[唐]樊绰撰的《蛮书》及欧阳修、宋祁等编撰的《新唐书》。《蛮书》为唐人记唐事,记有通海之名三处:一是在叙述云南界内程第一卷中,讲从安南至南诏首府苴咩城日程“从贾勇步登陆至矣符馆一日……至曲江馆一日,至通海城一日……”(5)一是在云南城镇第六中专列通海镇记为“通海镇,去安宁西第三程(原书有误当为去安宁南第三程)”一是在汉旧黎州中记述:“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贾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量水川西南至龙河,又南与青木香山路直南至昆仑国矣(今缅甸地那悉林)。”(6)樊绰成蛮书在唐懿宗咸通(公元860—874年)初,以书中所记多处见通海之名,可见唐时通海地位之高。另从该书所列的云南城镇看,只有雄镇东西又掌握诸蛮用盐的安宁和锁钥南北、唐朝前即是滇南首府的通海称镇,而且通海设置比安宁更高一筹,既为镇又设都督,是唐南诏的二都督之一。按唐制,置都督府於边境,为军事统治之据点。正如《新唐书地理志羁摩州》叙说的:“自太宗列州县,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别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现在所知,南诏末结盟三十七部讨伐杨干贞,建大理国地方政权的段思平,及其父段珑就先后任通海都督。

http://www.paper51.com

至明初,临安路治从通海转移到建水,这是因为通海的地域面积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自明迄清,通海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盛,从“府”的级别降到了“县”,对通海来说这确实是一种失落。但是,这一历史的变化却让通海当地居民从热衷于繁华喧闹转向了自给自足、清逸闲适的生活追求。人流涌动,光影溢彩是一种情调,清逸闲适,自修自律也是一种情调。发展到清中晚期,这种生活追求与生命体验逐渐凝固,使通海以其特有的民风民俗被益为在滇南有影响的“小云南”,几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的传承,让通海人拥有了丰富而自给自足的生活基调。人们日常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充实、饮食起居细腻,直接反映在居住环境上。最典型的就是“一颗印”式民居(7)的特色。“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民居建筑样式,“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其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两厢为耳房,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一颗印”式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一般进深为八尺,有楼,无侧门或后门。有的地方,如昆明,是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而在通海则是建照壁。通海的照壁,除了具有屏风的隔断功能外,还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活风俗习惯相适应,发挥了着多种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曲径通人家

http://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