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撒旦的盛装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小说中留给老卡拉马佐夫的篇幅并不多,似乎只有他“永远流露着蛮横、无耻、怀疑和讽刺的小眼睛低下两坨肥大的眼袋”,(第24页)和他无休止的小丑式的卑劣胡闹的形象。但老卡拉马佐夫这一形象无疑是深刻的,罗赞诺夫说到:“在我们的文学里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物形象,他是个无法无天的人,是一切法律的抨击者,是一切神圣之物玷污者——这就是他的名字、他的定义。”(2)老卡拉马佐夫对待四个儿子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全然不顾,听凭命运对他们的摆布。德米特里作为老卡拉马佐夫第一次婚姻的产物,先后四次改换门庭,为了女人和财产父子间展开了野兽一样的争夺。在父亲和儿子们的关系中他们最为紧张。二儿子伊凡在小说中以父亲和哥哥的调解员出现,较之德米特里,他和父亲的关系较为缓和。阿辽沙则是老卡拉马佐夫唯一爱着的儿子,因为阿辽沙是“唯一不责备他的人”,(第20页)斯梅尔佳科夫较为特殊,老卡拉马佐夫一生荒淫无度,但斯梅尔佳科夫肯定是他所有酒精冲动中最本质的一次,“是魔鬼的儿子和圣女所生的”,(第117页)斯梅尔佳科夫有癫痫病,但是老卡拉马佐夫仍然很相信他。老卡拉马佐夫与儿子们的关系以及他最后的结局印证了《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3)老卡拉马佐夫在修道院里仍然为了格鲁申卡在疯狂的燃烧着自己的情欲,这个任何神圣都可以亵渎的“尽量在世上多活几天”(第208页)的老丑角依然有着矛盾,他对阿辽沙说:“不管我有多蠢,这类问题我还是考虑的,当然是有时候想想,不是一直在想。”(第25页)他自知罪孽深重,以特有的方式思考着自己死后灵魂是否被钩子钩走的问题。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恶魔式的人物而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 http://www.paper51.com 首先,是受俄国传统的东正教的影响。众所周知公元十世纪“罗斯受洗”之后,俄国的东正教在历史的进程中保持“纯粹的宗教形态”,(4)并且渗透到了俄罗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对于真正的俄国人来说,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不朽或者向你说的,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的这些问题,自然是重要的至高无上的问题。”(第285页)就此而言,“俄罗斯精神是彻底宗教性的。”(5)其次,正如鲁迅所言:“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低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6)鲁迅的话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洞察人性的深邃目光。这里的“万难忍受”无非就是“恶”。对于恶的问题,别尔嘉耶夫说: copyright paper51.com 恶的问题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有诱惑力,但他对恶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从一方面来说,恶就是恶,应该揭露,应该很快消灭。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恶是人的精神体验,是人的生活道路。人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中可能由于所体验的恶让自己丰富起来。对此应该这样理解:恶本身并不能使自己丰富起来,使人丰富起来的是那种为克服恶而激发起来的精神力量。如果有谁为了丰富自身而向恶投降,那么,他无论如何不会使自身丰富,而会自我毁灭。(7) http://www.paper51.com 在生活中老卡拉马佐夫背离了上帝,散发出腐臭的气味,用恶丰富着自身,在撒旦的诱惑下欣然接受了一切,人性退化为了原始的兽性,同时也完成着自己的毁灭。 copyright paper51.com
在基督教的理念中十字架的意义是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在老卡拉马佐夫的面前是没有十字架的,他脱离了这种联系。一方面老卡拉马佐夫在小说中是孤立的,每个儿子对他都有不同程度的憎恨,都希望他死去。德米特里扬言要杀死他,伊凡知道他会被杀而采取纵容的态度,连阿辽沙也说:“我想过。”(第741页)而斯麦尔加科夫更是举起铜槌杀死了父亲。另一方面,他也失去了和自己的联系,人身上的神性湮没在了本能性中,所以它不可能有良心和深刻的内省,不可能是自己的审判官。 copyright paper51.com 二、 痛苦的无神论者 http://www.paper51.com 伊凡·卡拉马佐夫是整部小说中思想最为深刻的人,而这一深刻也是困扰陀氏一生的“为之苦恼一辈子的问题。”(第937页)即是否存在上帝的最为有力的反叛。他的这一思想在《宗教大法官》部分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paper51.com
在小酒店的屏风后面,伊凡与阿辽沙展开了一场谈话。关于上帝,伊凡有这样的逻辑:“我不是不接受上帝,你要明白这一点,我是不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第287页)接着伊凡用孩子举了三个例子:被士兵用刺刀刺死的婴儿、被父母虐待关在阴冷黑暗的厕所里的女孩和被猎狗撕得粉碎的男孩。这些孩子是清白无辜的,可是他们却遭受着不公的苦难。对于这些孩子的血泪,伊凡进行着有力的质问: paper51.com 假如为了造福人类,为了给他们和平和安宁,你自己正在建造一座人类命运的大厦,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不可避免地要残害一个小生命,就是那个用拳头捶打自己胸脯的小女孩,用她为经报复的眼泪作为这座大厦的基石,根据这些条件,你能答应担任这座大厦的建筑师吗?你说实话,不要撒谎。(第298页) http://www.paper51.com 伊凡的问题现实而又残酷,阿辽沙用自己良心回答:“不,不会答应的。”(第298页)的确,什么样的和谐能用无辜者的血泪去达成,而这种和谐的出现对上帝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伊凡用他的诚实拒绝了“最高和谐”,(第297页)拒绝了上帝的邀请。在伊凡的讲述中,孩子的血泪抹去了上帝的存在进而他以现实中的恶为理由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获得了自由选择的绝对权利,这样就出现了他的理论:没有上帝,一切都是允许的。陀氏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艰难的神学命题:神正论。上帝的至善与恶的存在构成了不可调和的悖论,这是基督教神学中一个永恒的难题。笔者无力解决这一历史难题,但也决不回避这一问题。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苦难在生活中的意义为何?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伊凡的理论使人们意识到上帝并不存在,建立在十字架上的信念与道德都成了欺骗和自欺,人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杀死自己的父亲,但是“这里起来反抗上帝的是人身上的神的东西:即人身上的公正感和他对自己价值的认识。”(8)所以伊凡也是一个有苦难意识的人,只不过他走上的是一条理性冷漠的道路。 paper51.com
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想阐明:“痛苦帮助人们更为深刻的了解和理解生活的意义,促使人们去改变生活。借助苦难能从黑暗的深渊中培育出高尚的心灵。真正的痛苦和深刻的悲痛有时甚至会是一个肤浅轻佻的人在某一时刻具备严厉而深刻的思考能力。”(9)与此同时爱会变得越来越深刻。“人们在痛苦中会更深的爱所爱的人,在痛苦中能够去爱根本未曾爱过的人。”(10)最后人们在痛苦中学会了分辨善恶,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获得永久快乐的幸福。所以在陀氏作品中一直关照着苦难的问题。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小说思想形成的真正高峰是伊凡对阿辽沙讲述的一首长诗,即《宗教大法官》。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耶稣重返人间,宗教大法官把耶稣投入大牢并告诉耶稣,他当时不该拒绝魔鬼在旷野中给他的三次诱惑,而现在宗教大法官正以他的名义帮助他完成着他的事业,并在人世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对于小说的这一部分,罗赞诺夫给与了极高的评价:“我们不能不把这话看作是人类关于自己所想出来的最深刻的、最具洞察力和最智慧的东西。”(11) http://www.paper51.com 在《宗教大法官》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告诉我们:在苦难的世界中,人们对于自由可能的选择。当然在这里我们应该把自由的定义归在上帝赋予的权力这一范畴来讨论,这里的自由不是被本能奴役地冲动和卡拉马佐夫式的激情,而是勇敢的选择上帝赋予的这一权力,并在人性中寻求神性的光芒。这是人性向神性的上升,并且这种上升通向人性的完善。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