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孔子君臣观解析

paper51.com

“西周是宗法封建等级制度的黄金时代,也是礼乐文化的鼎盛时期”(2)但是,由于封建社会本身的缺陷,天子和诸侯、诸侯和卿大夫、卿大夫与士以及庶民与贵族、上级与下级、其它民族与本民族等一系列的矛盾长期存在,西周时期的各项“措施”使之得以缓和。西周后期,王室逐渐丧失了实际权利和财富,日益衰落,;至春秋时竟是“不得不依赖财大力雄的的在下位这的庇护,于是对他们曲艺逢迎”(3)从而致使礼制遭到破坏,学者称之为“礼崩乐坏”。居上的君权跌落,居下的“臣”民僭越。臣不臣、君不君,君臣等级混乱、职权不分。春秋战国时期是君臣关系处于激烈变化的时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卅二年》),经常出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的沧桑巨变。“君主与其亲属有血缘联系,本应和睦相处,共存共荣,但双方对利益的追求则疏远了亲情,双方以斗争代替了和睦。君臣关系是封建等级制的核心,在古代又和宗法制结合在一起。所以,君臣双方有温情的一面,假双方政治上的等级差别所造成疏离、矛盾也不可忽视(韩维志《先秦两汉文学中君臣事象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在社会上,礼乐文化已被诸侯权利争夺的战争所替代。君臣关系的探讨以“百家争鸣”立于时代朝流。韩维志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际上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臣下个体觉醒的表现。它使得人的个体价值得到重视,臣下摆脱君主羁绊的倾向也日益明显。社会制度剧烈的变革使君臣关系所体现的人身依附性也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各个派别纷纷崛起,君臣意识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大家。在政治上道家以“无为”独树一帜,主张君主不应该示强,越权,而是要以柔胜刚、无为无不为。对于臣民,要减少对他们的干预,应该像细雨一般,润物细无声,使其个司其职,达到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君臣之间抛开尊卑等级,形成“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法家以“法、术、势”见长,主张君臣之间要有严格的法度来维护君王帝位,约束臣民的犯上行径。“法度”是君臣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纽带。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综上所述构成了孔子君臣观的形成背景,在社会动荡、学术思想腾飞的时代,孔子在继承历代精华的基础上发展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君臣观。为我们留下了以“人本”为中心,关注个体需求,有现实意义的君臣相处规则。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二、孔子的君臣观的实质与内涵

copyright paper51.com

     孔子的政治理想中,“礼是治国方案” “仁是道德理想”(4);理想政治的境界是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徐远和强调:“在中国君主制社会里,孔子之道是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的精神支柱。”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所以,我认为孔子君臣观的实质是,在君主制社会条件下的君与臣的充满“道德”意义的适当调整。受时代的限制,君上与臣下的地位不可能完全消除等级上的差别;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求不得不给予臣下一定的“解放”,中和二者间的矛盾是孔子君臣观提出的重要任务。

paper51.com

“不同的政治主体在政治系统中处于不同的政治地位,每一政治地位都有一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当政治主体按照与自己的政治地位相对应的政治行为模式进行活动时,就是在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与臣就是最典型、最重要的政治角色。他们拥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形成特殊的对应关系,君臣间的相互配合、协调、矛盾、冲突都是影响政权稳定的要素之一。”(5) http://www.paper51.com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以我们所探讨的孔子对君与臣的定位主要来自《论语》。孔子的君臣观主要体现在“臣→君”、“君→臣”这两个方面。理想的君臣关系需要君臣双方共同协作、努力;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实践者孔子认为君上和臣下都应具备相应的政治基础。孔子首先让人们明白,处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必需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意义,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孔子认为最理想最有意义是事就是进入政治界。要步入政界就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基础知识的学习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孔子认为入仕的基础知识集中在“六经”与“六艺”之中,牢固基础知识就必须对二者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http://www.paper51.com

“孔子之道,具于六经。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也。设以教言,则为六艺。以其书言,则谓之六经。诗、书、礼、乐者,大学设教之旧科。儒家偏重教化,故亦以是为教,《易》与《春秋》则言性与天道,非凡及门所得闻,尤孔门经义所在也。”(6)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六艺是六种基本才能,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最早见于《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目前,普遍认为“礼”,是礼节、礼仪;“乐”是音乐、六乐;“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是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是算数。 http://www.paper51.com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删《诗》、述《书》、正《乐》、作《春秋》、赞《易》。“儒家认为,孔子之道主要体现于孔子所删述的‘六经’之中”(徐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的是个总集。孔子删《诗》的标准是视其是否符合义理,删去那些邪淫之诗,最终使《诗》发挥它“垂世立教”的功能。《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学习它可以“传大道,破大惑,已大乱,立大政”(《陵川文集》卷18)。《礼》即《仪礼》;《乐》即《乐经》。礼乐根源于人的性情,对性情有调节、规范的作用。《周易》是古代的卜筮之书,讲述了天道以及圣人之道,人们读了可以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宋.程颐)”。《春秋》是以鲁国为中心的编年史书,为后世制定了相应的经世治国方略。“六经”是中国先秦文化的结晶,孔子认为了解和掌握政治生活的基础在于多对精华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认为“六经”与“六艺”的综合学习可以使“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第二》), “器”在这里的解释是“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君子应该博学多才,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领域中。“六经”与“六艺”的结合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这种观点虽有忽视专门知识的片面性,但也有合理的一面,人们应力求做“不器”的通才。学者张燕翎认为在当时,社会分工尚不够发达,孔子提出这种主张是可以理解的。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