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峨山彝族概况 峨山彝族自治县,为某某市所辖,位于云南省中部。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105个县级革命老区之一。总面积为197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峨山是少数民族居多的县份之一,其中彝族是峨山县境内土著民族,到1999年末,全县有彝族775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2%,彝族地区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1)他们主要呈大分散大聚居,从亚热带河谷到高寒山区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山区和高寒山区。虽然彝族和汉族同住在峨山这片热土上,在诸多风俗上有其相同之处,但彝族的住房与汉族的住房在其建筑特征上又有不同之处。即使是同为彝族支系,但由于所居住的环境以及彝族自身的经济条件限制,使得彝族各个地区民居在同中又存在一些差异。 http://www.paper51.com 二、峨山彝族民居“土掌房”的建筑特征 paper51.com 彝族地区民居建筑因居住地域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一般有下列五种:1、板房。为凉山彝族的传统居住形式。四周为土墙或竹筢墙,上覆木板,用石压住。也有的屋顶覆瓦、竹、草、树枝等,建成瓦房、篾房、草房和棚子。2.杈杈房。两根树杈插入地下作柱子,一根树干横于叉上作横梁,四周遮以茅草,是一种古老朴实的彝族民居。3.土掌房。滇南彝族的传统民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俗称土掌房,以土基砌墙,也有捶夹板墙的。屋顶用劈柴垫底,铺上松毛后再盖上粘土、白沙。土掌房冬暖夏凉,屋顶上可以乘凉晒物,整个寨子的房顶往往用木梯连起来,可以自由往来。峨山彝族就为这种住房。4.三房一照壁。滇西大理、巍山等地彝族的传统住宅。为土木结构的组合建筑,主房较高,依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吊厦、鹦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楼。5.木罗罗。小凉山森林地区彝族及云南个别地区的住宅,用圆木井字形相互交叉叠砌而成。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宁静祥和的土掌房村落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峨山彝族主要的住房形式是“土掌房”,和大多数彝族一样,峨山的彝族同胞在原始时候都住在由石岩凿成的岩洞里,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他们住进了用石头搭建的石屋,后来他们又搬进了用茅草或者稻草、麦梗搭的草房里,然而随着“土掌房”的出现,这种住房模式彻底被颠覆,“土掌房”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峨山彝族住房的基础,直到后面的土木结构砖瓦房和砖混结构的住房都没能在住房规格上有太大的改变.(2) http://www.paper51.com 住在峨山的彝族人民多选择依山临田、林木环绕的向阳地建盖村寨。一般以20—30户人家聚落为寨,偶尔亦有少至3—5户或多达百余户的村落。其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因屋顶以土铺成,俗称“土掌”房。其建筑是以木立柱,四壁用毛石或土基砌墙,也有用粘土筑(夹板)墙的,房顶平铺若干根木梁,梁上以30-40厘米铺设楞木,愣木上平铺皮柴,撒上一层均匀的青松毛,再摊一层稀泥,俗称“被单泥”,同时填上较好的粘土夯实至10—15厘米作平面,平顶沿边垒起高出平面15厘米的土埂,俗称“土掌边”,并留一水口,以便雨天排水。屋下住人,屋面平顶既可晾晒谷物,也可乘凉。“土掌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般可以使用50 年以上。“土掌房”有繁简之别,简易“土掌房”为单层单间或单层两三间,此类简易“土掌房”多分布于境内较为贫困的大西山村寨。较为规范的“土掌房”结构基本统一,大多为二层结构,一般以正三间两耳前加平房,俗称三间两耳倒八尺,中留天井。正房楼上用于储备粮食,底部正中作为堂屋,为待客之地,并于后山墙处设置长形供桌供奉祖先牌位,堂屋两边为卧室,下层两耳分别为客房和厨房。耳房地基及屋面均低于正房,使室内采光充足,空气清新。彝族各家可以通过“土掌房”的楼梯互相来往沟通。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