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睿智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动器。好的提问能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帮助教师调控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第一道思考题,就是这种精问:“作者童年时喜欢三味书屋还是喜欢百草园?为什么?”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此思考题,是基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之上的,这样就能很快地把学生思维导向喜欢百草园的原因与表现,突出了教学重点,也引出了教师的精讲。又如《故乡》一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教了多年,仍不断探求改进。她根据对课文的深入分析,从鲁迅“临近故乡时心情悲凉到离开故乡时不感到怎么留恋,心情悲哀”的变化中悟出,“变”是《故乡》所要反映的中心,于是在讲读中精问:“我从渐进故乡到离开故乡,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产生这种变化?故乡的变化表现在那些方面?”马上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故乡的面貌变与人物变,尤其是故乡儿时朋友润土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巨大变化等语言材料上,这就突出了本文思想内容的精要之处,教师就能很快地在学生读,思、议的基础上点拨精讲引导学生从中悟出:故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辛亥革命后,向着萧条,破败、贫穷)变化,这才引起“我”的悲哀。但文章最后希望他们的下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的。表明了“我”是希望故乡应朝繁荣,富强的新生活方向转变,这就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于漪也是基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上来围绕“变”字提出问题,从而贯通全文,使教学过程高度浓缩,即达到教学目的,又实现了长文短教,提高了教学效率。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支架 copyright paper51.com
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即,在真实任务开始前,给学生呈现任务材料,让他们用“大脑风暴法”加以讨论,通过事实提问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再将任务置于意义环境中,要求学生给出自的表征,鼓励并发展学生的策略,教学过程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这一类似于“支架”的框架,才能对学生解决问题,建构意义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使学生从现有的实际水平发展到未来的潜在水平。创设情境教学支架一般有:生活展现情境支架、自由的内外部空间支架、想象支架、媒体支架。 http://www.paper51.com (1)生活展现情境支架 http://www.paper51.com 阅读中开展活动,入情入境,丰富生活体验。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观开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自己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而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是为了把语文阅读放到实践活动中,这样教师为学生理解文本搭建了一个形象,生动、鲜明的支架。是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相当于书本阅读来说更具有直观性,并且学生已乐于参与。如: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开展以“感受春天”为主题的活动,春暖花开时节,老师带领学生们到野外草地上和树林里朗读关于春天的诗歌和散文,调动学生用眼去观察各种花的颜色和形状,用鼻子去嗅一嗅小草的味道,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演多种能力,而且也丰富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