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儿童文学教育性的体现 中国儿童文学自孕育、萌发、诞生一直到今天,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每个时期的儿童文学都由于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各有特色,但其中的教育性却是其恒久不变的主题。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从新中国成立前叶圣陶创作《稻草人》、张天翼创作《大林和小林》、严文井创作《南南与胡子伯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宝葫芦的秘密》、《“下次开船”港》、《海滨的孩子》、《“小兵”的故事》等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把教育性放在了创作的第一位。 paper51.com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作家创作童话集,作品用浅显的语言勾画出一个人格化的、尽责而忠诚、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形象,通过它的所见所想为我们展现了夜间田野的悲惨景象,那一幕幕不同于白天诗画中风和日丽的场景,给人深沉的悲哀与思考。破坏稻子的害虫小蛾,不知灾情的年迈主人,年幼体弱的口渴病孩,艰难谋生的寡居渔妇,困于桶中的鲫鱼,还有将被典卖的投河女子。夜间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种种景象,都被稻草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然而,稻草人的身躯仅只是细竹枝,黄稻草所造,它无力告诉、制止、拯救所目睹的一切。只能于心不忍又无能为力地看着它们发生和结束。最后心力憔悴,倒在田野里。整个故事把成人的悲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接受了太多的王子公主幸福生活的孩子们,也尝试着用另一只眼睛去认识那悲惨的现实、悲惨的人生。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描写的是大林和小林两兄弟,在父母死后,离家到外边去讨生活。他们走到半路上碰到了妖怪,被妖怪冲散。小林落到一批坏蛋手里,经历了种种困难,终于和他的小伙伴们逃了出来,跟着火车司机学习开火车。大林一心想发财,给一个大富翁做了干儿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腐化堕落的生活。最后终于饿死堆满金元的小岛上。作品通过大林和小林这对双胞胎兄弟俩的不同的人生道路来揭示贫富两个阶级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大林小林的经历教育人们要凡事要靠自己,依靠自己,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穷奢极欲的生活只会导致自己的灭亡。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严文井的《南南和胡子伯伯》这部童话很多都是描写旧社会少年儿童的悲惨遭遇和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品内容是对当时生活环境的一个真实写照,生活在那样一个水深火热的社会中,渴望追求幸福的心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这些作品都把重点放在教育性之上,特别是建国十七年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教育性的注重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大家都明确“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一儿童文学观,所以,更加注重了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例如严文井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就能很好的体现出当时对儿童文学教育性的加强。作品写的是一个叫唐小西的小学生从没有时间观念到珍惜时间的过程。唐小西老是“玩儿不够”,做功课老要拖到“下次”,硬是把时间小人儿给气跑了。灰老鼠乘机把唐小西引进洋铁人等统治的永远到不了“下次”的“下次开船港”。在这里没有时间,一切都是静止不动的。直到唐小西在现实的教育下认识到时间的意义后,港口才得以苏醒。后来,唐小西又联合了橡皮狗等,在老面人的帮助下,战胜了洋铁人等坏蛋,救出了被他们禁闭的布娃娃。孩子们乘上“这次”就开的帆船,离开码头回到了家。这部作品幻想丰富有趣,又含有深刻哲理,其所赞扬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时间的珍惜。作品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如纸板公鸡的刚愎自用、故作清高,直肠子蛇的口是心非,洋铁人和白瓷人的醉生梦死,以及竹子兄弟和老面人敢于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牺牲自己,还有唐小西的天真纯洁、勇敢善良等。通过这些不同性格和品质的人物形象为小读者指明了健康成长的正确方向,突出了教育的主题。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这类的作品在那一时期还有很多,例如萧平的《海滨的孩子》、任大星的《吕小钢和他的妹妹》、任大霖的《蟋蟀》、马烽的《韩梅梅》、张有德的《妹妹入学》、袁静的《小黑马的故事》、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等等,这些作品笔触细腻、基调乐观,不但富有儿童情趣而且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都强调了文学作品对儿童的思想教育作用,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直到新时期,儿童文学才逐渐融入了娱乐性,提倡游戏精神。其中以郑渊洁的童话最为突出。他的童话不是站在成人教育的立场,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表现孩子的心声。更重要的是,他的童话幻想奇特,热闹活泼,富于游戏精神,突破了传统儿童文学以教育为主的风格,融入了许多娱乐的元素,但这样的作品毕竟不是很多,整个中国的儿童文学,总体的趋向还是以教育为主。 copyright paper51.com
通过对几个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从最初的只注重教育性慢慢开始融入娱乐性,但教育的功能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中国儿童文学将如何发展,值得我们反思。 copyright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