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忧伤的挽歌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蒲宁在俄罗斯中部的农村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令他难以忘怀,他一直向往地主庄园化的生活,青年时期的他曾一度沉迷于幻想之中。二十世纪俄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使蒲宁跳出了自己狭小的个人世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四处漂泊,辗转于俄罗斯大地和欧洲,在经历了社会百态、人间的辛酸的同时,他看到了俄国农村真实而衰败的景象,同时也目睹了地主阶级的没落和农民生活的艰辛,他的作品也正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现状。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正是透过农村现实积极地寻求国家、民族的出路与答案。然而,与生俱来的贵族诗人气质和残酷的现实却使他偏颇地更加向往地主庄园化恬静、安详的生活,他认为是资本主义葬送了庄园生活的安宁,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在庄园生活中可以回归以往的宁静和谐。然而,现实表明,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幻想的再次破灭使他的创作思想彷徨、矛盾,无法寻找到答案的苦闷在作品中变成了一种感伤而忧郁的基调,贯穿与他一生的创作中。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蒲宁早期的作品《安东诺夫卡苹果》中描写了果园主、中等贵族、日趋衰落的地主、小地主的四个生活场景,这四个时期正好反映了地主阶级的逐渐衰败与没落。前两个时期,作者写得基调鲜明、清新明快,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后两节因为地主阶级的没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日趋衰亡的惨淡景象。整部小说就像是一部悼亡诗,悼念逝去的贵族阶级和庄园生活,然而悼念的心情却又是矛盾的,作者既有向往又有否定,因为现实与作者心驰神往的生活背道而驰,他也不得不说出只有斑鸠才是正在覆灭的地主巢穴的真正朋友这样的话。因此,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忧伤的气息,这种忧伤,宛如一缕轻纱轻轻的笼罩在作品之中,潜移默化地转达给读者。 http://www.paper51.com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蒲宁小说中的感伤气息加重了,很少能再次看到他向往的庄园生活了,更多的是农村残酷的现实,《伊格纳特》、《扎哈尔·沃罗比耶夫》就是这样的代表,在资本主义的入侵下,以往人们美好的品质消失了,尊严与道德被践踏于种种恶习之下,偷窃、酗酒、斗殴、凶杀充斥于人们生活中,饥饿、寒冷、苦难遍布俄罗斯大地,无一不让他感到苦闷与忧愁,因而此时的作品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一股阴郁、寒冷的基调。 copyright paper51.com 十月革命后,蒲宁流亡到国外,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断地勾起他的思乡之情,加之看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使他心中的理想幻境变得模糊,在他的后期创作之中,爱情与死亡及由两者引起的困惑成了他后期大部分小说创作的主题。然而,他笔下的几乎所有的爱情都以自杀和暴死作为结局,这也反映出他幻想破灭后的无助与绝望。 copyright paper51.com 纵观蒲宁的所有创作阶段,几乎都有一股忧伤的旋律贯穿于作品之中,但应当指出:“虽然蒲宁的作品感伤情绪也包含对时代命运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精神世界失衡带来的心灵的迷乱,甚至于贵族阶级的没落情调,然而,蒲宁毕竟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具有更多的积极因素:对历史客观、真实的描写、深刻无情的揭露,作品这时的感伤是一种牢固地扎根于现实的社会时代的情绪,它貌似消沉,实为积极;外表柔弱,内在有力。透过它,读者可以认清现实的真面目,从而认真地思考时代提出的严肃课题”。”(3)这种忧伤的旋律伴随着残酷的现实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不得不面对丑陋的事实,看到美好的事物被摧毁的残酷,使读者在感伤之中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在直面现实的过程中使灵魂得到升华、净化。 http://www.paper51.com
蒲宁身上生来具有的诗人般的伤感特质注定了他必定为其所向往的旧式地主庄园生活唱出一首首忧伤的挽歌。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