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林外史》的叙事结构 我国古代的优秀小说家都很重视结构,并善于结构。但是由于小说家们要表达的主题、描写的内容以及他们审美理想、艺术经验等方面的各有不同,我国古代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便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结构形态。张稔穰先生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单线纵贯式”,如《好逑传》等。二是“单线组合式”,如《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等。三是“多线交叉、网状平展式”,如《金瓶梅》、《红楼梦》等。” (8) copyright paper51.com 《儒林外史》对结构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明初的英雄传奇的典范《水浒传》的影响,在继承了“分—总式结构”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个部分,使全书总体上形成一种“分—总—分”的结构。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是全书的一个“大总”,而这个“大总”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之死”、《水浒传》中的“逼上梁山”、《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西游记》中的“到达西天”的情节有同构之处。但是在“大总”之后,《儒林外史》又开启下文,它是真儒名士拯救社会人心的开端,是全文的另一个高峰,以后作者便以社会人心江河日下来表现拯救的失败,如:萧云仙有功不赏,万青云冒充中书、招摇撞骗,程朱理学杀人却受到官府的嘉奖等等,表现了作者对礼乐兵农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以及对世风日下的悲哀,是一种由盛而衰的转变。 paper51.com
《儒林外史》以词开篇,以词作结。所谓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9);又所谓“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 (10)这里反复使用“百代”、“百年”、“千秋”一类的时间词语,用百年大的时间跨度来反省八股科举制度中沉迷者和被弃者的人生形态与人生价值。这隐含着作者对结构之道的理解。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此外,“楔子”,把时空向前跳跃漂移到元末王冕的时代;而“尾声”则是把时间向后推移了30年,到万历二十三年的琴、棋、书、画四客。王冕是一种人格和文化精神的化身。为了塑造这种形象,小说不惜删去他屡试不中的经历,而且,还给他添加了十几年的寿命,使他活到洪武四年,并让他提前看到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真可谓煞费苦心。而只有如此,才能让王冕预言一代文人有厄,叹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11)。这就是全书百年文化反思的总纲,使其后形成了错落有致、富有弹性的结构方式。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尾声中添上琴棋书画四位平民老者,这个“添”字也是结构形态上的神来之笔。他们不仅是市井间的奇人,隐喻着礼失于衣冠而求诸草野的文化想象,而且还看到了泰伯祠山墙倒塌、雨花台落日西沉,充满着历史废墟感。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中国乃至世界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格局。《儒林外史》是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12)的独特形式。它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它的每一自成段落的部分描写一个或数个重要人物,就是以这样一些部分组成了全书。只有某些重要人物,常常在前后都出现,或者由后面的这群人物谈起前边的那群人物,谈起前面的某些事情,这样来使全书稍微有些联系,并使读者感到这一群一群的人物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这种结构形式,被人称为“画廊式”。它冲破了传统小说靠联系紧密的情节来组织全文,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把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搬到了读者面前。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 paper51.com 《儒林外史》》一书中主要写了四代儒林人物:第一代是二进(周进、范进),二严(严监生、严贡生)为代表,他们是八股取士的热衷者。爬上去的,精神已经被蛀空,没爬上去的,精神塞满了贪婪、势力、吝啬和龌龊。第二代是相国的娄三、娄四公子,以及制艺选家马纯上为代表。贵公子已对八股举业满腹牢骚,用礼遇假名士的方式表现他们的不满和超脱;寒酸的选家是要靠举业谋生的,甚至歪解孔子来阐释文统,但是比他们年轻得多的匡超人、牛浦郎已经靠举业和名士头衔,进行坑蒙拐骗,这些人的行为和文中所倡导的礼乐是相对立的。第三代是杜慎卿,杜少卿,以及余特、余持兄弟为代表,他们是这几代士人中最有声色的一代,有的在梨园选美活动中表现名士风流,有的和年纪略大的虞博士,庄绍光祭祀泰伯祠,弘扬与八股取士制度相对立的礼乐理想,但他们多数人在势利的风俗中离乡背井了。第四代是陈木南和汤由、汤实兄弟,当时世风日下,他们只能靠出入妓院来表现名士风流了。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