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一开头就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就有“夫妇有别”,可见中国儒家文化中对男女有别分得很清楚。不仅如此,男女分工也很清楚,即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这就是性别角色的不同在中国古代的人伦中的体现。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其中个体的社会化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在人们头脑中对性别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一提起男性,总是和坚强、勇敢、雄心勃勃、事业有成联系在一起,而女性则是温柔、细腻、柔弱、情绪化的。这是社会化的性别意识对男女性别的“性别角色”、“性别特点”、“性别价值”做出定性规定。故无论中外,就有了“男儿志在四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判断。 paper51.com 父母从小就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具有性别意识,对性别意识不强的孩子可能还要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这能从父母为为孩子取名字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父母或其他长辈会根据自己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给孩子取上具有男孩特征或女孩特征的名字,并在名字中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含义。比如对于男孩,一般带有“勇”、“刚”、“强”、“杰”等男性化的字眼,预示着将来刚强、勇敢、顶天立地、事业有成,而对于女孩,用的是“花”、“丽”“淑”、“霞”、“洁”等女性化的字眼,更多的与美丽、温柔、贤淑、冰清玉洁等社会上认为的女性化特征相联。而在各版本花木兰故事中,作者们也对木兰的性别身份的进行了一再的符合人们刻板印象的描述及塑造。 copyright paper51.com 在魏晋南北朝的民歌《木兰辞》一开头就充分表现了木兰的性别角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被塑造成了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当得胜归来,又再一次强调了木兰的性别角色,“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她也只是个普通的妇女,一个爱美的妇女。 http://www.paper51.com 在 《 四声猿·雌木兰替父从军》中,从木兰才上场就一直以“妾身”自称,一直在强调她的身份,不仅如此,在放金莲小脚,换上大鞋时,她也在想着“回来后俺还要嫁人”,想着要用“漱金莲方子”收拾她的“凤头尖”。 paper51.com
清光绪年间的小说《忠孝勇烈木兰传》,又名 《木兰奇女传》。小说中,在木兰代父从军之前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木兰“织机,不废女工”,这已经成为木兰的一个标志性动作了。 paper51.com 而在迪斯尼公司以中国古代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为题材制作了动画片《木兰》中,强化的痕迹也同样存在。在动画片一开始,用了大段的时间来表现木兰去相亲的过程,在此相亲过程中,木兰出尽了洋相,但这也正是影片对木兰女性身份的一种确认,这种确认和我国其他各版本的对木兰身份的确认是一脉相承的,让观众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符合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http://www.paper51.com
虽然如此,可科学研究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隐含有另一种性别特质,只是表现方式及表现程度的不同而已: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每个人的背后都藏着另一个性别的特质。心理学家荣格指出,人格中有两个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前者指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特质,当阿尼玛高度集中时,男人就容易变得激动,忧郁,嫉妒,虚荣;而阿尼姆斯指女人身上具有男性基本特质,当它高度集中时,会使女性赋予进攻性,追求权力,并引起内心冲突。如果两种特质发展不平衡,则会引发女人阳性化,男人阴性化。”(3) paper51.com 当引发女人阳性化和男人阴性化时,我们将这种特性的不平衡发展称为性别角色意识错位。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