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同构现象能强化语言的宏观和微观表达能力,尤其有助于情绪模拟,所以,在文学作品中,音义同构现象是增强文学感染力的极强有力的因素。当代语言学家在索绪尔语言任意说的基础上认为,语言不仅具有任意性,而且具有象似性(8),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文学广义上可被视作是象似性的,“其形式可以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9),象似性特点在诗歌中最为突出。19世纪的美国诗人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一1849)在《诗的原理》》( The Poetic Princi-ple )中把诗定义为“用韵律创造美”(the rhyth-mic creation of beauty)(10)。韵律是借书面语的视觉效果的营造来传递某种听觉效果,并通过这种音响在大脑中再创意境的回声,形成声音和知觉之间的呼应和共鸣,这就是诗歌中的音义同构现象。现在我们就具体看以现代诗词为例,谈谈音义同构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我们先来看一首表达激昂、雄壮感情的作品: paper51.com
沁园春·雪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九三六年二月 paper51.com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攻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没有人不会为此词所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但除了视觉感受之外,更有一种强有力的东西回荡在我们耳鼓,这就是这首词含有大量的响亮的、强壮的甚至带有一种威压感的字音。根据我们上述分析的规律,对此词的每字的韵母作一个统计,洪亮级有55个字,柔和级有24个字,细微级有35个字。由此可见,作者大量选用开口度较大,较为响亮的音,语音上声威赫赫,非常圆满贴切地传达了诗人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的雄伟浩阔的胸襟气魄。这样,音和义便浑融一气,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因此,这就是典型的音义同构现象。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