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都有一片深爱自然之心,他们不仅有着对自然景观的特殊敏感,而且往往是本着一种超现实的神秘心境寻求着与自然风物的不期而遇和偶然契合。”⑴因此中国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情牵花草,情系明月,情融林水,情满征途,希望回归自然。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的农耕文明传统的民族,山林田野是其养育之母,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自然已变成人化的自然。而山水田园的景物组成部分花草树木,更成为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中国人习惯于同自然的融合,把花木当作与自己一样有生命的活物,并且常常借花木及其人世万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某些特征因此与花木的某些特征常常相合为一。”⑵在中国文学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在赏花,惜花之余留下了成千上万首诗篇,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姿多采,丰富细腻的审美心态和审美情趣。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中国古代文人爱花至深,而表达这一主体的则以咏花文学为主导。而在我国古代咏花诗词中,以咏梅者为最多。梅的历史悠久,很早见诸记载。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上古典章文献汇编《尚书》中,便有了关于梅的记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在其后的《诗经》、《世说新语》、《西京杂记》等典籍的记载中,梅都以其实用价值而见诸记载的。但此时,梅花还没有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梅花进入审美领域是在南北朝时期。杨万里《洮湖和梅诗序》勾勒了这一历程:“梅之名肇于炎帝之径,著于说命之书,召南之诗,然以滋不以象,以实不以花也。........南北诸子如阴铿,何逊,苏子卿,诗人之风流至此极矣,梅于是一日以花闻于天下.......” ⑶咏梅文学也随之兴起,出现了大量的咏梅之作。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诗经》、《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共收诗歌大约10800多首(不含两句以内的断章残句),其中咏梅诗(含相关题材)26首,占0.23%;《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55000多首,其中梅诗90多首(其中,<补编>6首),占0.16%;《全唐五代词》((上古版)收咏梅词2首;宋以前梅花赋3篇。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8级博士研究生许伯卿学位论文〈宋词题材研究〉提供的统计,宋词咏花之作共2208首,所咏之花57种,其中数量居于前十位的是:梅花1041首,含咏花词的47.15%;桂花187首,占8.47%,荷花147首,占6.65%,海棠136首,占6.16%,牡丹128首,占5.80%,菊花76首,占3.44%,腊梅49首,占2.22%,桃花48首,占2.17%,芍药41首,占1.86%。梅花含腊梅共1090首(纯粹的咏梅之作),占整个咏花词的一半。从大的方面来说,咏花诗是咏物诗的一种。 http://www.paper51.com 所谓咏物诗,就是把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作为描摹对象,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着诗人情感的诗作。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即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曲尽“物”之妙;又要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有所寄寓。咏梅诗歌同属于咏物诗,自不例外。歌咏梅花时首先得抓住梅花的外在特征,绘形写神。那么梅花有着什么样的外在特征呢? http://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