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论大团圆结局之下的西施归宿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概述: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则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1】尼采也说过:喜剧就是把个人的局限性,完整展现给人看。【2】在中国民间文学的长河里,我们不少看到这样的现象:无论故事的情节多么的悲惨曲折,在过程之中是怎样将血淋淋的画面撕破给人看,但是结局仍然以一种合家欢的模式来结束,以此来表达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迎合人民群众崇尚善恶有报的心愿。如:《梁祝》中的梁山泊与祝英台,在抗争无效殉情后,双双“化蝶”而团圆;《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道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哀婉缠绵的心声;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小二黑与小芹最终也是冲破了家庭束缚而结为夫妻。这样美好的爱情故事,都以善意的心理寄托了人民大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大团圆”是中国民众心理的体现,是中国文艺民族特色的反应。与西方悲剧一悲到底进行比较,中国的古典悲剧,悲则悲矣,却从不给人以绝望的感觉,往往讲究的是一种团圆之趣,在主人公失败甚至死去之后,作者都会给作品安上一条欢乐的尾巴,以此来弥补人们的精神创痛。这种聊以自慰的团圆结局,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大团圆”的文学现象已根深蒂固的驻扎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如高鹗所续《红楼梦》;而有些作品故事,如果是残缺结尾,那么读者或听者在欣赏完之后,他们会在心里自觉地给出一个美好的臆想。比如说,某个爱情故事中的爱情失败了,我们就会这样说:如果他们俩走在一起该多好哇!在无形中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结局。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不属于个人意识,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文学观总是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从源头上说,“大团圆”文学现象应该归因于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不喜欢走极端,不主张两面看问题,而是努力在两面之间找一平衡点,试图取道中庸。儒家对人性的理解也是比较理想化的,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美好的。《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民族传统里,中华民族追求的是一种中和美的艺术审美理想,正是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铸成了中国人片面的审美观。作品、故事、传说必须以“大团圆”来结局,单一审美性,是“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根。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婴儿期和青春期中的任何一点挫伤,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某方面的缺失,从而个体自身会在成年后的各个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自我满足,弥补缺失。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都是如此。“大团圆”文学现象就是如此。它的慰藉功能非常强大,人们愿意享受这种圆满带来的快感,给绝望的生命以安慰。中国古代是一个以“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婚姻包办”来压制人性的社会。于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就孕育出了民族的心理缺失,对生活的厌恶与对现实的不满,使人们追求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希望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充分肯定,爱情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于是“大团圆”的文学现象在这里也找到了依托。 paper51.com

“大团圆”文学作品的创作,同时满足了人们的期待视野。它符合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家因缘轮回,好人就一定会有好报,恶人就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这是“大团圆”模式最浅表的现象。例如:《精忠旗》中写了民族英雄岳飞最后变成了神,将秦桧这个奸臣置于阎罗地网中。这一传说虽将历史进行了改编,进行了臆想,但它却为广大人们所肯定,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的期待视野,好人有好报。《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呢?是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这种需要,我们不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它。结局的不圆满会带给我们心里的痛苦,于是在这里我们也能找到“大团圆”现象的发生之因。

copyright 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