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aper51.com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最受关注且议论最大的莫过于语文这一块的是非争辩。世纪之交的大讨论之影响在今天仍然是显而易见的。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发表了邹静之《女儿的作业》等三篇文章,是反思语文教育现状的导火索。此后,《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世纪观察”栏目又发表了洪禹平《误尽苍生》等观点比较偏激的文章,之后,全国许多家报刊都参与了这场大讨论,涉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教材、教学、考试等各个方面,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引起语文界的震动,成为热点问题,人们纷纷各抒己见。尽管一些观点不免夸大、偏激、失实,但由它引起的语文教育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却是不争的事实。21世纪,培养公民的语文素质将成为建设人文社会的重要途径。“根据联合国统计,我国人文发展指数仅排世界100位以后。某项产品或某项技术的竞争力只能从局部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教育竞争力则会从整体上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①中国的人文现状令人担忧,而教育竞争力又如此重要,那么反思当前语文教育就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在学习了相关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后,通过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第一,批判应试教育的同时,曲解素质教育。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由于素质教育还在探索之中,对于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出现两种情况:没有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没有真正理解素质的内涵。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首先,不能不指出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应试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受人非议的是:以考试为手段,一纸定终身;以书本知识代替生活实践。相反,素质教育在客观上则淡化了考试。“人们一般把素质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很显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大部分社会文化素质是不参与考试或不可能参与考试的。由于素质的这种内涵,它必然给人的印象是否定考试或淡化考试的,甚至可以给人印象是考试似乎是教育的万恶之源。”②于是在08年“两会”中关于考试的问题再度成为话题,有人就提出废除高考,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直面热点,观点鲜明:高考可改不可废。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不能因为考试在应试教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就要在素质教育中连根拔除。它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于拥有之人怎么用。当前的初高中教师抱怨生源综合基础差,语文素养不高,导致这门课程不知道该怎么上,甚至还要为学生补充汉字、语法、文学基础知识。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普及教育在某些学校客观上减弱了师生的竞争意识,少了升学压力后的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容易走向松散、随意性强、甚至是离开教材的不科学发展方向,导致了学生基础薄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如下: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由此可见不仅在小学应该强调要通过适当的考试来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初高中也应在此前提下来考虑学生的多样发展。过去的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统一、死板,知识僵硬、缺少灵活运用,改革后有了必修和选修课之分,并且评价标准各成体系。高考的侧重点在于对必修课程的评价,即“立足于共同基础”,对学生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也有所兼顾,所以,问题不在废除考试,而在于考些什么。 copyright paper51.com
|